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關注 > > 正文

焦點!為什么美股沒有漲?幣市還會嘩啦啦下跌?

來源:CSDN 時間:2023-02-24 11:24:12

7號大餅繼續延續跌勢,最低觸及4萬刀上方,跌破12月4號插針低點約42k;隔夜保持在42k以下,有效跌破42k前低。隔夜美國非農數據出爐,喜憂參半,市場不知所措。

這個所謂的美國非農數據,或者說美國非農就業數據(US Non-farm Payrolls),簡稱NFP,是由美國勞動部(US Department of Labor)每個月發布的非農業從業人口的就業數據。


(資料圖片)

通常而言,這類宏觀經濟數據有三個層次:一是數據,二是數據的解讀,三是媒體對數據的解讀。正如我們看到的所有情況一樣,這三個層次傳遞出來的信息常常是不一致的,甚至是人為扭曲的。

這次放出的是去年12月份的統計數據。首先是就業人數增加了19.9萬,其次是失業率下降到了3.9%。

看到這兩個數字,你是不是覺得經濟形勢很好?。磕菫槭裁疵拦蓻]有漲,幣市還嘩啦啦下跌了呢?

19.9萬的增長,比11月份的24.9萬在減速,還不及10月份的21萬,更是遠遠不及此前市場對此的中位數預期40萬。于是部分媒體會告訴你,非農數據遠不及預期,所以市場信心受挫。

但是你再一看,失業率11月份是4.2%,12月預期下降到4.1%,結果實際下降到3.9%,這個指標的表現超出預期呀。于是你又覺得就業市場恢復的還是很良好的嘛。

可是你轉念一想,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是追蹤兩個指標的呀,這兩個指標就是通脹率和就業率。

如果看就業人數增長量,那么就是就業不及預期。美聯儲就應該努力提升就業水平,也就不應該加速緊縮政策的實施,包括收水、加息、縮表這一系列的動作。

但如果看失業率的下降速度,那么就業情況就是超出預期的。這就支持了美聯儲加速收水、提前加息、及早縮表的緊縮舉措。

當然媒體又說了,即使你覺得數據顯示了非農就業不及預期,但是美聯儲的貨幣政策一旦決定,是不會輕易轉向的,所以我們仍會走在加速收水和提前加息的道路上。

還有另一層邏輯,那就是通脹率。

通常而言,就業率升高會造成通脹率的升高。其中的邏輯在于,當就業越充分的時候,就業市場的供應就會減少,于是企業就被迫開出更高的薪水才能吸引到人才,這些薪水的提高,會經由在企業工作的人們的手消費,從而推高市場上的商品價格。

如果你覺得非農就業不及預期,那通脹應該下降。通脹下降,減少資金購買資產逃避通脹的需求,利空股市、幣市。但是通脹下降,美聯儲收水控制通脹的前提也就不成立了,于是美聯儲仍然可以繼續放水,從而推高股市、幣市。

如果你覺得非農就業超出預期,那通脹應該上升。通脹上升,增加資金購買資產逃避通脹的需求,利好股市、幣市。但是通脹上升,美聯儲就需要收緊貨幣控制通脹,于是美聯儲就要加速收水、提前加息、及早縮表,從而打壓股市、幣市。

所以,經過上面這樣簡單的分析,我們就看出來了,數據本身是客觀的、簡單的,但是當你把數字放到不同的背景中去對比,放在不同的邏輯中去解讀,就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出來。而媒體對數據的解讀呢,又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拿著結果找原因,以市場漲跌表現為結果,倒過去找一個理由來解釋這個現象。第二個特點是,片面挑選邏輯路徑,為了能夠把它們找到的原因和結果聯系起來,媒體會無視一些不能走通的路徑,而是刻意挑選能夠滿足要求的路徑。經過刻意挑選之后,它們找到的所謂原因往往看起來真的好像能夠很好地解釋結果和現象一樣。

其實真相很有可能是:他們找的原因是錯的,他們給出的邏輯路徑和解讀也是錯的,但是負負得正,錯誤加上錯誤得出了正確的結論,正好與市場表現匹配上了。

12月的就業數據本身就有點兒奇怪。就業人數增長不及預期,失業率下降卻超出預期。這預期豈不是自相矛盾?由于失業是需要聲明或登記的,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個可能性就是有那么一批處于就業和失業之間的中間狀態的人,他們沒有去工作,但是也沒有申明自己是失業的。

現在失業率超預期下降了,只能說明主動申明失業的人變少了,但是他們卻不是因為找到了工作才不申明失業的。換句話說,中間狀態的那一批人的數量在擴大。

換位思考一下,咱們身邊有沒有這樣中間狀態的人?有很多。比如裸辭了暫時還沒有找工作,但是也沒有去政府部門登記失業領取失業救濟的人。又比如在家啃老的年輕人,或者不差錢的拆二代,就靠收租子逍遙自在。

為什么更多美國人主動或被動選擇了過中間狀態的生活呢?如果不是他們突然變成了什么二代,那就是他們突然獲得了什么不勞而獲的途徑,比如政府無差別發錢什么的,干脆不如不上班在家呆著,既能規避新爆發的疫情,又能趁機會休息休息、陪陪家人。

但是更多人選擇躺平不工作,是不能為社會創造增量財富的。這對于經濟增長而言,絕對不是什么好事情。美聯儲口口聲聲說要支持就業,但是它如果僅僅把失業率下降這個表面數據作為參考依據,那么無疑是在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公眾號:劉教鏈。知識星球:公眾號回復“星球”)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加密貨幣為極高風險品種,有隨時歸零的風險,請謹慎參與,自我負責。)

責任編輯:

標簽: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