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關注 > > 正文

什么是基礎設施建設?礎設施的特點與作用

來源:CSDN 時間:2023-02-28 10:15:34

定義:

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 不僅包括“俗稱的基礎建設”,如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 也包括“社會性基礎設施”,如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及文化等社會事業。


【資料圖】

MBA智庫的解釋:

基礎設施的特點

1、先行性和基礎性

基礎設施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是所有的商品與服務的生產所必不可少的,若缺少這些公共服務,其他商品與服務(主要指直接生產經營活動)便難以生產或提供。

2、不可貿易性

絕大部分基礎設施所提供的服務幾乎是不能通過貿易進口的。一個國家可以從國外融資和引進技術設備,但要從國外直接整體引進機場、公路、水廠是難以想象的。

3、整體不可分性

通常情況下,基礎設施只有達到一定規模時才能提供服務或有效的提供服務,象公路、機場、港口、電信、水廠等這樣的行業,小規模的投資是不能發揮作用的。如電站大壩不能只建到河中間、機場跑道不能留半截不修完、連接兩城市的輕軌不能只建一半等等。

4、準公共物品性

有一部分的基礎設施提供的服務具有相對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類似于公共物品。

非競爭性是指:一部分人對基礎設施的消費或使用不影響他人的消費或使用。比如公路,每個單位和個人都可以同時使用而不受影響。

非排他性是指:不可能禁止他人使用基礎設施所提供的服務,或要在花費很高的成本后才能禁止,對這樣的服務,實際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將另外的人排除在外。

基礎設施的作用

1、基礎設施是直接生產部門的建立與發展的基礎與前提條件沒有基礎設施

2、外部經濟的作用比如由于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發展,直接推動了生產和人口向城市集中,導致經濟活動在地理上的集中,實現了規模經濟活動,又進一步促進生產部門和企業平均生產成本與交易成本的降低。從另一個角度講,這種經濟活動的集中又會促進基礎設施降低單位服務成本,提高利用效率,有助于基礎設施本身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3、基礎設施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可以拉動經濟增長,并增加就業。

基礎設施的發展戰略

1、平衡增長理論

在西方發展經濟學中,平衡增長理論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初。所謂“平衡增長”,是指在整個工業或整個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中,同時進行大規模地投資,使工業或國民經濟各部門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全面地得到發展,以此來徹底擺脫貧窮落后面貌,實現工業化或經濟發展。

平衡增長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強調投資規模的平衡增長理論,其核心是要通過“大推進”式的投資來克服經濟中存在的“不可分性”,以推動各工業部門的全面增長,達到實現工業化的目標。

二是強調經濟發展如何起步、走什么樣的發展路線(development path)的平衡增長理論,其核心是要求將資源配置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包括工業在內),使整個經濟全面地實現增長,以擺脫“貧困惡性循環”,達到經濟發展。

三是既強調投資規模,解決“不可分性”,又強調國民經濟總體都同時全面增長,這是一種折中類型。

2、不平衡增長理論

不平衡增長理論的形成,是以赫希曼的著作《經濟發展戰略》在1958年的出版為標志的。這種理論的主要觀點是,發展中國家應當集中有限的資源首先發展一部分產業,以此為動力,逐步擴大對其他產業的投資,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責任編輯:

標簽: 基礎設施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