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關注 > > 正文

全球關注:大藤峽水利樞紐全部機組投產發電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時間:2023-09-04 15:31:34


【資料圖】

光明日報北京9月2日電記者陳晨從水利部獲悉,9月2日,國家水網重要骨干工程大藤峽水利樞紐最后一臺機組正式投產發電,標志著大藤峽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完工,完工時間較國家批復的建設工期提前了四個月。

位于廣西桂平的大藤峽水利樞紐是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標志性項目,是集防洪、航運、發電、水資源配置、灌溉等功能于一體的珠江流域關鍵控制性工程。工程綜合效益顯著:在防洪方面,與流域水庫群聯合調度,可將廣西梧州市防洪標準由50年一遇提高至100年一遇,將珠江三角洲重點防洪保護對象防洪標準由50年一遇提高至100到200年一遇;在航運方面,將黔江通航由300噸級提高至3000噸級,打通珠江黃金水道關鍵節點;在發電方面,總裝機160萬千瓦,設計年發電量60.55億度,成為廣西電網主力電站;在水資源配置方面,將流域應急補水響應時間由10天縮短至3天,有力保障粵港澳大灣區供水安全;在灌溉方面,可解決桂中120萬畝耕地、138萬人干旱缺水問題,助力地方鄉村振興。

大藤峽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工程總投資357.36億元,總庫容34.79億立方米,防洪庫容15億立方米,建設期間,多項技術指標創國際或國內紀錄——擁有國內水頭最高的單級船閘,船閘下閘首人字門高47.5米,人字門底樞蘑菇頭采用高碳高鉻不銹鋼鍛鑄,在國內和國際均屬首次;配備8臺國內最大的軸流轉槳式水輪發電機組,單機容量20萬千瓦,位居同類型機組首位;布置26扇位居國內閘壩式工程前列的弧形工作閘門,最大推力負荷達6820噸;建成了“一中心、雙魚道、雙增殖站、五人造生境”的國內水利工程最大的水生態保護工程體系,滿足紅水河珍稀魚類繁殖洄游的過壩需求。

2014年11月,大藤峽工程開工建設,計劃工期9年,分左、右岸兩期施工。開工以來,在全面確保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工程建設高效推進,順利實現大江截流、下閘蓄水、船閘通航、機組發電等重大節點目標。工程初期運行3年來,綜合效益顯著。在流域多次防洪中發揮了關鍵控制性工程“王牌”作用,特別是在抵御2022年西江第4號洪水過程中,攔蓄7億立方米洪水,最大削減洪峰3500立方米每秒,避免西江、北江洪峰遭遇,保障西江下游和珠江三角洲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國家水網重要骨干工程,先后12次參與應急調水,累計補水量達18億立方米,有效壓制珠江河口咸潮上溯,為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提供堅實屏障;船閘實現24小時通航,通航效率不斷提升,累計核載量超1.9億噸,帶動地方超百億元產業發展;已投產運行機組發電超115億度,為區域電力安全提供重要支撐,為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出有力貢獻;生態保護措施作用有效發揮,魚道過魚和增殖放流成效顯著。

大藤峽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完工,將進一步完善珠江流域防洪體系,打牢國家水網重要節點,全面建成紅水河“清潔能源走廊”,為強化珠江流域治理管理、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推動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全新動力。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03日03版)

責任編輯:

標簽: 大藤峽水利樞紐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