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產業 > > 正文

電池護照追蹤:跨越國界的數字通行證如何落地?

來源:高工鋰電 時間:2023-04-24 08:58:53

步入2023,電池護照成為行業新風向。

3月,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作為第十四屆人大代表,提交“關于開展我國動力電池護照及配套政策研究,加強電池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提案。


(相關資料圖)

他指出,應該針對碳足跡、ESG、回收溯源、梯次利用等實際需求,盡快研究設計我國電池護照。

近期,面對“如何方便終端消費者更好地使用動力電池”的投資者提問,寧德時代再次重申到:由于電池護照是物理電池的數字孿生體,消費者可以借助電池護照看清楚自己電池的“前世今生”,清清楚楚地比較電池的好與壞。

在本月初的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欣旺達副總裁梁銳也指出,“電池護照實質是電池生命周期的數據管理系統,將為全球的電池價值鏈帶來更高的透明度?!?/p>

那么,電池護照究竟包括哪些內容?為何在當下的時間點成為頭部企業關注的話題?對全球鋰電產業轉型又有何意義呢?

起源于歐洲的電池護照

理解電池護照,可以從狹義與廣義兩方面入手。

狹義的電池護照,是全球電池聯盟(GBA)最早于2019年提出的行業倡議。

GBA由世界經濟論壇成立,是首個全球性質的電池協會,其成員涵蓋電池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以歐亞資源集團、嘉能可、巴斯夫、大眾等歐洲巨頭企業最為活躍。

2021年起,電池護照陸續在G7集團、OECD等國際高層會議中得到認可;2022年,德國經濟部為包括寶馬、優美科和巴斯夫在內的本土協會發放了820萬歐元資助,用于開發電池碳足跡的行業標準,將電池護照提上實質性議程。

今年1月18日,在瑞士舉行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全球電池聯盟(GBA)首次發布了電池護照概念驗證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電池護照之所以被命名為護照,而非身份證,在于突出其有效的跨國流動性。因此,建立起全球統一的認證標準至關重要。在電池護照與市場準入掛鉤的情況下,尤為如此。

根據歐盟《新電池法》,從2026年起,所有新購買的電動汽車(EV)電池、輕型交通工具(LMT)電池和大型工業電池,單個容量超過kWh的電池都必須擁有電池護照才能進入歐洲市場。

然而,跨國規則的制訂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產業鏈話語權的不平等。從GBA的成員結構來看,當前的電池護照尚是一個由歐盟背景主導的跨國項目。

如何保證電池護照的公平普惠性,使其避免成為地域綠色貿易壁壘呢?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更廣義的視角來看電池護照的意義,以及各方已經進行的工作。

如何定義電池護照

根據GBA官網解釋,電池護照旨在為“全生命周期涉及到的所有利益相關者”提供詳盡的電池制造歷史及使用信息。其意義在于幾下幾方面:

記錄電池生產過程中可再生能源和回收材料的使用比例,便于采購方進行碳指標準入審核和常態化評估;

記錄電池的健康狀況,上傳云數據并及時對使用者發出故障預警,延長電池及搭載工具的使用壽命;

對電池的歷史信息進行追溯和評分,精確顯示剩余容量,便于在梯次利用或二次銷售場景中有效流通;

這與欣旺達副總裁梁銳的理解不謀而合。在電動汽車百人會上,梁銳指出,雖然電池護照的數據系統看起來十分龐雜,實則圍繞兩條主線,一條是電池的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管理,一條是電池的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

為了實現這兩個目標,梁銳提出三個建議:

第一是采取手段對研發、原材料、供應商來料、生產過程、客戶成品和售后等全流程進行質量管控。

第二是建立質量一體化數字平臺,把質量體系、業務數據和信息系統有機地集成起來,實現端到端的質量管理。

第三是對電池全生命周期進行大數據管理。如動力電池的設計、制造、運行、車輛的保養和維檢、OTA動態管理等環節,都要打造狀態評估和安全預警的系統。這些數據可以在車輛的保險、二次交易、梯次利用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

可以看到,在各方解釋中,電池護照最終都以一個端到端、全能型“綜合服務平臺”的形象出現。借助這個平臺,采購方可對上游供應鏈進行質量管理,消費者可查看產品性能并快速做出購買決策,相關政府可對碳足跡進行全程追溯......

想要完成如此龐大的工程,政府與龍頭企業無疑起著重要的號召作用。

政府方面,去年年底的“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上,工信部宣布建成了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的國家頂級節點。這說明國內跨地域、跨行業的數據互通所需要的最核心的基礎設施已經建成。

本月初,四川省牽頭的天府大數據國際戰略與技術研究院在成都召開產品發布會,會上首度公開中國碳足跡開放平臺(CCFOP),該平臺包含產品碳足跡在線分析系統eFootprint以及中國生命周期基礎數據庫CLCD。

在數字化基礎設施逐漸完善的同時,高工鋰電觀察到,已經有不少產業鏈頭部企業積極展開布局。

中國企業在電池護照上的努力

除了《新電池法》的強制性準入條款外,歐洲碳邊界調整機制 ( CBAM ,又稱“碳關稅”)于4月18日經歐盟議會批準通過,預計近期將在《歐盟官方公報》上發布,并在發布20天后生效。

可以說,電池護照會成為國內電池企業出海歐洲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因此,國內首批積極響應電池護照的企業,均是擁有明確的國際化戰略并已經創造了實質性出海成果的企業。

2022年12月,寧德時代入選GBA新一任董事會,任期為2023年4月至2024年12月,并擔任監督委員會成員。

同去年,寧德時代的德國工廠正式投產,標志其達成本地化供應能力,同時在匈牙利的第二個工廠也啟動建設。

與寧德時代存在密切合作的洛陽鉬業也參與了GBA的項目。今年1月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GBA展示的首批電動汽車電池護照就包括洛陽鉬業聯合嘉能可、歐亞資源集團共同開發的ReSource項目。

2023年4月19日,GBA正式批準欣旺達加入,欣旺達成為該組織新成員。

此外,高工鋰電向格林美相關人士了解到,格林美旗下子公司武漢動力再生正在申請加入GBA,并就國內電池護照的落地已經與寧德時代持續展開合作。

去年7月,格林美發行GDR并在瑞士上市已經獲批,將為其歐洲電池回收利用項目建設提供資金支持。

在產業鏈賦能方面,遠景動力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內布局了基于智能物聯操作系統EnOS和方舟能碳管理平臺打造的零碳數字認證體系,在實現100%綠色能源供給的同時,賦予園區內產品可追蹤溯源、符合各類國際標準、經過權威機構認證的“零碳綠碼”。

也就是說,入駐遠景園區的產業鏈企業都能產出受到國際認證的低碳、零碳產品。據悉,目前包括一汽解放、圣釩科技等多家上下游企業宣布入駐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

除了動力電池產業鏈外,由于電池護照的一大用途在于梯次利用場景的歷史信息追溯,因此儲能領域也啟動了電池護照的專用研究。

3月,中天互聯與中天儲能完成戰略合作簽約。中天互聯表示,將結合中天儲能行業屬性,率先在國內實現電池護照整套解決方案;通過電池護照賦予儲能電池唯一標識,打破MES、雙碳平臺、電池運維管理等平臺壁壘。

高工鋰電認為,隨著電池護照成為跨越海內外與不同賽道的國際共識,未來將有更多企業帶頭完善特定區域及場景的電池護照認定,助力國際間通行的統一標準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保障全流程信息的公開透明和防篡改,區塊鏈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導入將成為剛需,這也使得電池護照在未來顯示出更為巨大的應用潛力。

同時,在頭部企業供應鏈管理日趨精細、嚴格的背景下,產業鏈上下游的中小企業也將作為責任主體,參與到電池護照的制定中,使其真正“從行業中來,為行業所用”。

發布人:zhy

關注索比儲能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行業資訊!

關鍵詞:【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儲能】
責任編輯:

標簽: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