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產業 > > 正文

速看:如何釋放儲能對于體系的價值

來源:能源評論雜志 時間:2023-04-24 10:12:46

在3月22日舉行的浙江省分布式零碳智慧電廠推進現場會上,“和平共儲”項目亮相。據介紹,這個裝機規模為100兆瓦/1000兆瓦時的儲能項目通過數字化智慧控制系統,聚合分布式能源、用戶側儲能以及可調負荷等多種儲能,可實現平抑負荷波動、補充尖峰缺口、降低客戶用能成本的作用。項目全部建成后,年調峰電量將超過3億千瓦時。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儲能是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截至目前,浙江全社會風力發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超過3000萬千瓦,在全省電源總裝機中的占比超過四分之一,儲能則是把綠色電力留住、用好的手段之一。

根據《浙江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浙江將“推動電力系統向適應高比例新能源方向轉型”,同時“推動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推進虛擬電廠建設,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要讓儲能的功能更好地被釋放,除了提高技術水平,還需要借助數字化平臺,選取合適的路徑,正如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所說,發揮數據要素參與價值創造的作用,讓儲能在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先行省”需要產業鏈思維、生態圈理念

問: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您建議國家支持浙江加快打造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先行省。實現“先行”的關鍵是什么?

答:浙江是“兩山”理念的誕生地,在推動綠色發展上,浙江創造了許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新經驗,新能源動力電池、綠色裝配式建筑、低碳循環回收和光伏發電等產業都走在全國前列??梢哉f,浙江在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先行省方面具有經驗優勢和行業優勢。

正因為在產業轉型和綠色發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先進經驗,浙江對綠色轉型要求更高、標準也更高,面對環境資源容量非常緊張的現實,浙江需要加快產業升級“騰籠換鳥”。同時,浙江經濟復蘇增長態勢強勁,對資源要素的需求不斷增加,要化解產業發展和綠色轉型之間的矛盾,就要以產業鏈思維、生態圈理念推動綠色轉型。

問:對于樹立“產業鏈思維”和“生態圈理念”,您目前看到了哪些實踐和項目?有哪些建議?

答:一方面建議國家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探索建立“鏈主”企業與鏈上企業利益聯結機制,加強對“鏈主”企業的培育。“鏈主”企業在整個產業鏈中占據優勢地位,具有強大的資源配置能力和協同創新組織動力,可以通過生態輻射的作用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另一方面建議行業加快數字化轉型,通過建設“智慧產業大腦”平臺,繪制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圖譜”,推進上下游企業形成共同體,從而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耦合發展。

關于“生態圈理念”,浙江今年發布的《浙江省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行動方案》中也提到要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大腦”,培育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通過探索建立統一的產業鏈監管平臺,推動新能源汽車運行數據、動力電池數據、充電基礎設施數據和智能網聯測試數據等多元數據整合,構建數字化產業生態。

以天能的動力電池循環經濟生態圈為例,天能憑借在全國22個省市建成的蓄電池循環回收試點公司和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終端門店,打造了一條集“回收—冶煉—再生產”為一體的閉環式綠色產業鏈。目前已經具備年處理100萬噸廢舊鉛蓄電池的能力,每年可減少鉛礦開采2000多萬噸,再生60萬噸貴重金屬新材料,節約標準煤超過12萬噸,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多贏。

借力數字化技術和平臺

問:數字化是今年全國兩會的熱議話題,您如何看數字化對于能源轉型的作用?

答:2023年一開年,數字經濟就成為多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相關政府工作報告都明確了2023年數字經濟發展目標。我們需要加快構建能源領域的數字經濟生態體系,形成由能源數字經濟基礎設施、能源裝備智能制造、能源工業互聯網平臺和能源數字信息消費服務組成的能源數字經濟生態圈,貫通上下游業務流程,特別是貫通能源生產端和消費端,為能源行業生產經營提供數字化賦能。

天能正在打造“產業大腦+未來工廠”產業生態模式,在吳山基地成功打造了鉛基電池行業首家全產業鏈智能工廠。項目推行數智化戰略,打造可復制、可分享的行業案例,從而帶動大小企業融通發展、集群發展,引領模式變革、產業升級,促進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

問:實現協同發展是能源轉型的關鍵,要讓能源上下游產業高效協同、迭代升級,數字化手段應如何發揮作用?

答:能源數字經濟轉型需要在提升能源裝備制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智慧服務的同時,實現能源行業全流程業務貫通,以“數字驅動”方式推動整個行業高質量發展。同時也必須看到,在能源行業數字經濟轉型過程中,碳市場、碳交易將對行業發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這一點不容忽視。當前,中國核證減排量(CCER)仍未重啟,全國碳市場也遠未成熟,碳資產、碳交易的潛力有待進一步有序挖掘。

國網新能源云定位于服務新型能源體系,當前正在浙江省開展試點建設,打造碳計量、碳效碼、碳普惠等數字化產品體系,可以滿足相關領域上下游產業低碳發展的緊迫需要,有利于強化產業發展和節能減排的精準統籌。

未來,我建議在數據管理應用、技術創新、資產交易等方面加強多跨協同,整合多元領域、多元行業、多元主體的優質資源,加快構建新能源云新型能源數字經濟平臺,賦能相關領域上下游產業高效協同迭代升級。

問:天能集團目前參與哪些與新能源云平臺相關的項目?

答:“云上天能”是我們一直在推進的一項大工程。目前我們承接了浙江省動力電池行業的“產業大腦”項目,正在大力推進數字化營銷、數字化工廠、數字化研發、數字化風控、工業互聯網及大數據平臺建設,逐步實現“未來工廠”,并進一步構建“數字天能生態”平臺。下一步,我建議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參與價值創造的作用,依托新能源云平臺,助力構建系統的碳足跡管理體系,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降本提質,讓儲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問:您認為,儲能在建設現代能源體系中能夠發揮哪些作用?

答:首先,儲能可以有效提高新能源發電的消納比例,節約社會資源;其次,可以增強電網的調峰能力,確保大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再次,可以提高各類新能源電站的發電時效,促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提升傳統電站的發電計劃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效益。

但目前,儲能項目在落地中存在諸多問題:

一是配置不夠均衡。目前在建及建成的儲能項目中,發電側的分布式儲能項目多,電網側、用電側的共享儲能項目少。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年末,全國累計批復的儲能項目中,95%以上是發電側儲能項目。由于發電側分布式儲能主要是為新能源發電企業配套建設的項目,儲能容量小,只能對局部電網有一定的穩定作用。而共享儲能是獨立為區域電網配套的大容量儲能項目,既可建設在大型火電廠或水電站附近,也能設在區域負荷中心,不受新能源場站地理環境的限制,容量則依據區域電網新能源規模來配置,并且受到所屬電網的直接調度,直接參與電網電力平衡。

二是政策不夠明確。目前,國家尚未出臺用戶側儲能的系統接入審批、驗收規范等,地方行業主管單位審批無據可依,致使用戶側儲能項目支持政策各地差異較大。此外,由于儲能系統只是轉移電能量而非消耗,儲能電站運行過程中的電損是否計入能耗指標,基本容量電費是否可以免除等方面的政策,尚不明確。

三是收益來源單一。目前,發電側配置的儲能電站可以通過提高發電效率獲得收益;用戶側的共享儲能電站收益主要來自峰谷價差,由于峰谷價差受到電價波動等因素的影響,所以電站整體收益不穩定。此外,國內儲能電站目前無法直接參與電力現貨交易,這也是影響其收入的原因。

問:以從業者的角度看,如何才能進一步釋放儲能的價值?

答:首先,應平衡多個目標,完善新型儲能政策機制,建議國家盡快出臺用戶側儲能接入、驗收管理實施細則,鼓勵分布式發電企業與周邊用戶按照細則規定直接交易,從工業園區入手,探索打造“綠色低碳微電網”。同時,明確新增新能源電源的儲能容量配比,強化容量配置和電力通道供給。支持儲能項目以新型、特殊的獨立市場主體身份參與電力市場活動,推動完善價格形成機制。

其次,多維度降本,提升新型儲能項目收益。建議中大型儲能項目的能耗指標根據全國各地實際采取省域統籌,不納入地方能耗指標,提升儲能安裝用戶用能權,如有序用電期間優先用電等;研究出臺大型共享儲能輔助服務、新能源配套租賃等機制,帶動儲能配套服務市場,降低儲能建設成本,縮短成本回收期,為未來用戶側儲能項目鋪開后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打下基礎。同時,建議將用戶側儲能納入電網統一調度管理,充分發揮削峰填谷和電力保供作用,出臺儲能項目電力輔助服務補償細則,促進用戶側儲能發展。

再次,豐富新型儲能技術路線。目前鋰離子電池儲能的裝機占比達到90%以上,技術路線仍較為單一,建議在規?;l展新型儲能設施時,應系統考慮多種技術路線并存,特別是要大力發展更具經濟性、安全性的鉛炭電池,打造更加安全高效低碳的儲能電站,確保我國能源供應需求。應鼓勵壓縮空氣、液流電池、鈉離子電池等技術創新發展,開展規模化示范應用,積極探索儲氫、儲熱及其他儲能技術的創新研究和示范應用。

發布人:zhy

關注索比儲能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行業資訊!

關鍵詞:【儲能】【新能源】【用戶側儲能】
責任編輯:

標簽: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