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產業 > > 正文

即時:智光儲能姜新宇:擁抱儲能 擁有明天

來源:儲能網 時間:2023-05-30 16:57:18

5月24~26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與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聯合指導,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主辦并聯合240余家機構共同支持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儲能大會在杭州召開。


(相關資料圖)

來自行業主管機構、國內外駐華機構、科研單位、電網企業、發電企業、系統集成商、金融機構等不同領域的1011余家產業鏈供應鏈企業,5417位嘉賓參加了本屆大會,其中245家企業展示了儲能產品,可謂盛裝出席,涵蓋系統集成、電芯、PCS、BMS、集裝箱、消防、檢測認證等新型儲能全產業鏈。

5月24日上午,廣州智光儲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姜新宇受邀在大會開幕式分享了主題報告,報告題目為《擁抱儲能 擁有明天》。以下是報告主要內容:

姜新宇:各位領導、各位同行、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剛才聽了鄭總的報告,他前些年做了一個從電網視角下看儲能或者儲能思考,聽了他的報告之后我們在座的20%的人明天會不會轉行了?投資的30%會不會投另外一個方向?但是我看每一年的儲能大會南網鄭總帶的儲能團隊都是規模最大的,所以我覺得大家也不用擔心。

我也感謝劉勇秘書長,去年在二屆二次會議的時候我在專委會上對儲能行業有一些問題放了一點炮,秘書長說讓我在大會上再放放,我想過度的放炮會影響大家的心情,所以我改了一個名字叫《擁抱儲能 擁有明天》,但講的內容還是差不多。作為一個在儲能領域十年的從業人員,參與了一些項目,也參與了一些技術研究,今天更多是把對儲能未來的思考向各位做一個匯報。

今天的匯報具體內容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新型儲能的市場需求和影響因素。關于市場的規模我們見了很多報告和報道,有不同視角下的市場容量,所以今天第一個問題是跟各位報告一下新型儲能未來的規模怎么算,到底有多大,受哪些因素的影響。第二個是對產業技術在發展過程中對新型儲能,尤其是電化學儲能的影響,因為儲能的范圍很廣。我們這個會議很少談到抽蓄,它對新型儲能產業規模的發展到底造成什么樣的影響?還有就是新型儲能的標準、安全、生產以及政策的建議,我們在儲能一些市場上,各個地方也參與了很多項目,也碰到很多問題,我們是從基層的角度做一個建議。

關于大形勢各位專家、各位領導做了很多的報告與分析,我只是簡單梳理一下,闡述一下我的儲能市場容量計算的依據。剛才談到了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從現在來看肯定是不可逆轉的,也是會持續推進的。但是我們要看到未來,尤其是太陽能光伏的電量占電網電量達到一定占比時,對電網的安全以及保供應這塊帶來什么問題,也許我們沒有看到這樣的問題,在2030年甚至2035年這樣的問題可能就比較急迫了。

我們看到電網從100多年前的離散化的電網,發展到現在堅強的大電網,再到未來可能要解環,形成局域性的源網荷儲,就是區塊化,這是一個趨勢。在電力能源新業態方面剛才已經談到了關于現貨交易以及未來在調控領域里面從源到荷的雙邊調控都會給我們儲能領域帶來一些影響和機遇。

我們可以看到左上角這個圖是我們國家在2020年的冬季到2021年的秋季全社會的新能源電量和總負荷的對比關系,這個圖很清晰的表明了整個新能源發電跟負荷總需求呈現典型的時間上的錯位,我們可以看到區域性的江蘇電網的電量需求曲線,把這個圖稍微壓縮一點就跟上面全國電量是很相近的形式。右上角是以風電為例,它和負荷需求形成日內的嚴重時間錯位。所以我們不應該去批判負荷特性是什么,也不應該去批判新能源的特性是什么,問題是產生了時點上的錯配,我們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這是我們所要關注的。

未來我們國家在整個智能制造領域、芯片領域、數據中心領域對于電源能量的需求及功率的穩定會越來越高,對可靠性要求越來越高。對于這樣一個前端不太靠譜的裝機如何去面對后面的高可靠性的要求?這是我們在發配用里面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在未來一定會遇到當新能源的發電量占到一定比例時總量和時點的平衡問題,未來可能并不缺裝機,但缺的是可靠性的裝機,在一些時間段,一些時點缺乏電源供應,所以從這個方向上講儲能日內也好,日間也好,電能的搬移以滿足平衡是必須的。所以這個對于整個電網來講,靈活性資源的建設、掌控、使用就成為非常重要的方向。

而且我們看到在未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尤其是最近從去年開始超級快充技術的發展,一個超級快充它的充電功率到480千瓦,隨著這些技術的使用,未來我們對電網功率的需求產生了一種明顯的不確定性,在功率需求規模達到一定值之后,就對局部電網構成很大的影響,所以新能源的發電特性,再疊加不確定的負荷峰谷差的進一步拉大,會對我們保供應構成很大的影響。

另外還要關注到儲能以及火電機組靈活性的改進,以及燃氣機組的裝機比例,包括需求側響應,對現行的電力系統的調控將帶來影響。電化學儲能現在大部分裝的是2小時,未來我們調度機制就會面臨調一個儲能的時候用了不到半小時、一小時就發現這個沒能量了不行了,要調另外一個,這樣導致系統運行方式會頻繁的切換,所以對調控構成了挑戰。

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影響,西北區域已經出現過連續多天新能源發電量很低的狀態,在新能源裝機未來占到很大比例的時候,當這部分缺失的時候我們的電網又靠什么支撐,我們的保供應是靠什么保,這是非常艱難的問題。目前國內報道有260億的新能源裝機潛力,如果未來真正達到一個高比例之后,我們這個網的保供應是怎么樣的保法,是要建設很多備用機組嗎?如何應對這種短時間段無電可用的極端情況?我們看到儲能的價值有調頻、能量搬移等多種角色。如果去算電化學儲能裝置或者儲能裝置的市場容量,我看主要還是在調頻和能量搬移,儲能的市場容量以這兩個為主導。

這是我對2025年的新能源發電的預測數據,和趙院士的數據很接近,2025年按照現在的預測光伏裝機和風電裝機大概到11億多,如果按照現行的國家新能源各個地方的政策去簡單的算出2025年、2030年到2050年儲能的市場需求數據。剛才有專家談到去年新能源配套儲能的利用率很低,我覺得不用過多的焦慮,這里面是有管理問題、建設問題,還有就是當前電網系統是不是迫切需要它的問題?如果現階段還沒有這個需求的急迫性,自然調用就少,利用率低,所以我個人認為我們不要緊張,但需要思考的是目前階段是不是真的需要這么高比例、緊鑼密鼓的去建設這么多儲能,而且還是比較昂貴的儲能?這是需要反思的。

所以我一直以來對各個地方的政策要求建10%,20%甚至25%這樣一種一刀切的政策要求,目前階段配建這樣的比例是不是有必要;是不是可以分階段的,比如說現在建5%,后面再追加5%逐步提高?這樣有利于很多新能源企業減少投資,因為儲能的成本是越來越低的,現在階段并不需要提前支付這么昂貴的成本,因為電化學儲能的建設周期是很短的,所以我覺得2025年-2050年在大的形勢上儲能會發展,但是應該要有一個理性發展的布局。

下面這個儲能裝機的預測,包括了抽蓄,所以在2025年基于我們國家目前的規劃,抽水蓄能大概6000萬左右的裝機,到2030年是1.2個億左右,所以剛好和下面的數據相比我們新型儲能是下面儲能裝機的一半左右,也符合當前很多的預測。但我個人認為,按照10%的比例去預測儲能的裝機有一點草率。結合剛才所說的,儲能對于電網的需求應該按什么計算?這里是基于凈負荷曲線的儲能計算方法,這一點我個人認為可以細化到地級市,一個區域里面怎么樣去具體精算出這個區域應該配多少儲能,這個曲線的概念就是我們的總負荷需求-新能源的發電,相當于其他的發電機組應該要支撐的剩余部分,這光伏裝機比例的增加,我們可以看到最低需求在中午是越來越低的,也就是未來當光伏裝機到了很大比例之后,有可能中午就會全停掉火電機組。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火電機組怎么生存這是一個問題。到晚高峰時可能風能已經頂不上來了,這個時候又要靠火電,靠氣電,靠抽蓄支撐這個高峰,由此就形成了一個很低的谷和很高的峰,對于電力系統來講爬坡基礎設施的建設是需要的,需要快速爬坡,所以我覺得從凈負荷曲線的方式計算儲能的容量我認為是比較靠譜的。

我們可以看到未來新能源的滲透率以及新能源電站的一次調頻改造、我們的日內負荷的差異,火電機組靈活性改造以及氣電機組裝機容量,這個都會給我們儲能未來的發展,容量,市場構成一個影響。還有我們電源結構,外送支撐,也會限制儲能裝機比例。最近能源局提到大力提升煤電機組的靈活性改造,這個改造未來這種深調峰之后對儲能的需求也是構成了擠壓,所以可以看到,目前到2030年抽蓄是1.2個億千瓦,我相信在座的參會者可能很少關注抽蓄,都是奔著新型儲能來的,所以在這種大會上我們還是要強調抽蓄對我們新型儲能的影響到底是什么情況?

從負荷端的一些文件要求,我們可以看到對儲能的影響,第一個是可中斷負荷建設,這個叫“聽話”的負荷,能主動響應的負荷??芍袛嗟呢摵山ㄔO未來無論是虛擬電廠模式還是別的方式,這是持續的發展路線,也就是說未來我們電力系統的調度是雙邊調控。但是第二個是不能“聽話”的負荷,叫負荷控制,叫有序用電也好,拉閘限電也好,這個不聽話的負荷,在電網保供出現問題時要強制減負荷或斷電。

我們覺得根據文件的這個表述,要強化負荷控制的執行剛性對保證電網的安全穩定運營,負荷控制措施電網企業要嚴格執行,這個其實給儲能帶來是負荷端的機遇。像去年南方某地已經到了開兩天停5天的做法,未來我們新能源占比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可靠性裝機缺失的情況下我們這個負荷控制該如何用,而不影響經濟的發展。

電網管理解環運行也在局部地方是一個趨勢。我提出了一個觀點,這個觀點不一定對,新型儲能在不同區域將呈現不同的角色定位,特別是輸送受端電網側未來會出現以抽蓄調節為主。為什么講這個觀點?左邊是新能源的大基地,未來風、光,包括抽蓄,火電機組,新型儲能的聯合建設,在一定的程度上肯定是平緩了功率的波動,所以適當的配一些儲能。這些適合在什么地方?在西北,但我們國家整個抽蓄的資源大部分集中在華東和華南、華中地帶,所以在西北這種地方用一定的新型儲能配合大基地的安全運行來實現,我覺得這是大型儲能電站應用的場景之一。

右邊我個人認為未來在華東、華南、華中區未必電化學儲能是作為一種大型的獨立儲能電站的形式存在,根據國家抽水蓄能的分布,這些區域在220kV到500kV的電網可能是抽蓄作為主導的。我們電化學儲能在10kV到110kV等級進行適當的配合,更可能的是圍繞一些變電站,在一些變電站建設配套的儲能,和變電站搭配使用,這個我覺得反而是華東、華南地區新型儲能靈活的場景,可以把變電容量的利用率提升,形成與抽蓄上下搭配的應用方式。

未來在華中、華南以及華東我認為獨立儲能電站和火電廠的配套做深調峰這也是一個方式。把這兩個拆開之后各自的收益都不夠,但是如果把獨儲和火電廠結合起來之后參與調峰的深度越深,價錢是越高的,從這個角度來講未來華東、華南區在電化學儲能應用的業態和在西北區應該是不同的場景。

所以我個人關注的儲能應用領域一個是推動共享,無論是電網側的共享儲能電站的建設還是到用戶側,現在售電有一個隔墻限制,在用戶側單一為某一個客戶建設小儲能這個風險比較大,也要避免再現我們在2005年以后推行的合同能源管理所帶來的收款風險,除非我們是通過售電公司,電力市場交易方式形成了,否則我們要面對長期收款風險的問題;另外就是單一客戶存在長周期經營穩定性問題,所以為什么我提出一個用戶側的共享機制,通過共享之后可以化解單一客戶的投資風險。這里面與電力轉供產生了制度上的沖突,我們電化學儲能發展到今天其實有很多辦法是可以突破這些應用限制的。

產業技術是我在專家會上提的幾個問題。近5年我們發現儲能行業整個行業在技術的研究上應該是全產業鏈做了很多的創新,涵蓋從電芯到集成、到政策,到人才機制,到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所有的創新圍繞幾個方面,一個是儲能系統的安全性,二是儲能系統的經濟性,三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我們知道這些年由于大數據平臺化管理對于我們一個儲能電站數十萬,幾百萬電芯的使用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所以這里面也是基于這個觀點我個人是不太贊成特大規模電化學儲能電站的建設,另外就是這些年的技術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儲能造價從2018年2.1塊左右到現在是1.15塊了,效率從80%左右到90%了,直掛從6kV伏到35kV的電壓,容量已經到了單機25MW,這是在行業里進行創新所帶來的效果。

近年在技術創新上,在電化學儲能領域層出不窮的,但是我們應該知道儲能考驗的是長時間的支撐服務能力,我們覺得有些技術創新只是曇花一現,解決不了儲能行業的發展問題,所以儲能行業我個人認為拼的是一種可靠性,拼的是一種實戰的效果,每一次技術創新我們都要慎重,技術創新需要去做,但是創新的效果我們需要理性的去觀察。

這些年我們也感受到了行業里面有些為創新而創新的做法,其實我們需要更加關注所有的技術創新的實戰效果,另外這些年資本市場介入儲能行業太多,一方面對行業有助力的作用,但是客觀說也對行業的技術發展,尤其儲能技術是非常跨界的,跨界的東西是很模糊有時候是看不懂的,資本市場進去之后也會導致行業在發展過程迷失方向,今后有可能出現一地雞毛的狀態。

為什么提到對創新要回頭看?我目前最大的困惑,2021年我們開這個大會的時候,大部分的廠家還是在推280電芯樣品。但是2023年,我們發現280Ah電芯已經過時了,我不知道未來兩年,三年之后,現在安裝的這些儲能在未來幾年還能不能找到電芯,我們找不到電芯之后這么多電池艙、電池架找什么合適的電芯去換,更不要談5年以后了。所以我為什么說儲能行業的創新要前后兼顧,我們要呵護行業的發展,我們一定要回頭看,我們要保持在一定程度上標準化和穩定化,一個技術沒有穩定的時候我們就跨到另外一個技術,會給行業帶來一片狼藉,這個話有一點說的不太客氣和禮貌,我也不一定說的對。

我們在技術創新的時候也面臨很多的問題,比如說現在的價格競爭,今年我們看到市場上報的最低價7毛多,我不知道這個價格是怎么出來的,但是我們說只以致力于降低成本的研究,儲能行業新技術的發展可能會被拖累,因為儲能首先要保證安全,沒有安全就沒有經濟性,沒有安全就沒有效益,這是第一要保證的。在這個安全的邊界下我們才能做一些創新,如果過多的把眼光投到降成本,我認為不利于行業長期的良性發展。行業確實存在很多技術創新,有亮點的,能推動我們未來儲能安全和持續發展的,但是我們缺乏應用機制。我們很多企業一招標必須多少兆瓦,新技術出來之后怎么有那么多的兆瓦,我們這個時候是不是靠自己去投資那么多兆瓦進行項目驗證創新?還是用什么樣的機制更好?我認為可以建立風險共擔機制推動行業創新技術的應用,我們行業才會真正把有意義、有價值的技術用起來。

這是去年9月份光伏行業的調整,光伏行業用并網功率作為項目備案功率,這是認識上重大進步,儲能也存在這個問題,現在都在招標安裝容量,其實這個沒有意義,關心的應該是并網功率與電量,這才是對客戶產生價值的部分。我們可以看到有些政策是對充電量進行補貼,充電每度電補多少錢,這個政策無可厚非,但是我們的目的是消納綠電,如果電是充進去了,但自身電耗很高,還不如棄掉,所以我們政策是不是更應該關注并網了多少綠電呢?如果消納綠電的時候我們只管充電量并以此補貼,我們在儲能站裝一個消耗型負荷是不是也可以拿到補貼?我們要用綠電更關注的是放電,放出多少電才是我們實際使用的,所以在政策的編制上我個人認為有一些東西是可以更精準細化并強調實際效果的。圖片

儲能行業給人的數據有時十分模糊的,儲能行業的數據我們有時聽不懂,就連我們現在說的效率,我們全行業談效率有100種談法,是一天幾個循環,只是看一個循環還是累計的效率等等,包括0.5倍率還是1倍率?其實這些我們國家是有標準的,所以我想提一個建議,我們行業協會不僅僅是推動儲能的發展,造就這樣的平臺,我們要給這些用戶企業、集團做標準的宣貫。

做電力電子的十分關心每個IGBT的數據指標,里面最核心的是結溫不能超過多少,85度或125度,它規定了最高不允許超過的溫度,但是儲能電池拿不到任何一家數據,里邊核心的溫度是不允許超過多少的。不用管我外面怎么散熱,0.25C和1C完全是不同的,電芯完全可以規定內部最高不允許超過的溫度,其余由使用方依據具體使用場景配置,我們目前純粹以環境溫度作為控制目標不是一個科學的做法,所以在儲能領域我們真的要加強跨界的合作。

剛才已經談到電池,后面還有行業的認證,我覺得需要對認證機構進行“認證”,我們確確實實在行業里看到很多問題。所以希望在后續的標準建設,還有儲能安全建設,儲能的安全是動態安全,不是剛開始并網的時候安全了后面就安全,隨著循環次數的增加,它的安全性是在下降的,如何實現對儲能設備的動態安全評估,我個人認為無論是監管機構或是行業機構都需要推動。

一季度我們國家平均一天燒新能源車7臺,我們儲能電站未來的安全風險需要嚴密監管,國網湖南綜能公司在儲能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監管、平臺建設我認為在我所見到國內企業里面是做的最好的,思考最深遠的,我也跟大家推薦一下,大家可以去學習。

新能源配儲為什么利用率很低?放到一邊不并網就可以把運維人員節省掉,可以節省一些費用,我個人認為并不是儲能不能用,是我們不想用。我下面談一下政策,新能源配儲政策我認為要極力推廣分階段配儲,而不要一刀切,我認為現階段上太多是一種浪費。儲能配置地方要合理選擇,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適合配儲能,也不是說新能源多的地方就一定配儲能,儲能應該配在我們電網的薄弱點,在電網所需要的地方。

儲能顯性價值和隱性價值,誰應該埋單?儲能對于電網要保安全,這個安全很難用一句經濟效益的賬算值多少錢,我們看顯性價值是可以計算的,涵蓋整個鏈條的隱性價值要怎么算?包括用戶側的破局,電網儲能我就不談了,輔助服務,公平化利用,我們有些地方不同企業投資的儲能電站所享受的收益政策是不同的。

最后我有幾句話,我們生活在能源變革的時代,時代改變了我們,我們也改變了時代,這么多儲能人在一起共同推進能源變革。我們投身在痛苦和快樂的行業,痛苦是當下,快樂在遠方,所以我們認為這個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謝謝大家!

發布人:文濤

關注索比儲能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行業資訊!

關鍵詞:【儲能】
責任編輯:

標簽: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