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產業 > > 正文

儲能產業的微笑曲線,與競爭演化趨勢 當前獨家

來源:魚眼看電改 時間:2023-07-05 17:20:20

據說現在全國儲能企業將近9萬家,儲能概念的上市公司有256家。從宏觀上看,儲能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的發展空間巨大,引得各路玩家紛紛進入。從微觀上看,上游可能出現的產能過剩,下游沒有足夠的市場激勵導致發展受阻,似乎某些環節已經開始紅海競爭。

那么儲能的產業格局和競爭演化趨勢如何?本文主要針對電化學儲能產業,借鑒IT領域的“微笑曲線”理論做個簡單分析。


【資料圖】

儲能產業的上中下游

我們把電化學儲能產業拆解為上游,中游,下游三個環節。

1、上游環節:

-儲能標準&技術協議:如相關行業技術標準的起草、咨詢等;

-原材料:如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電池材料等;

-設計與金融服務:為儲能相關產業提供設計咨詢、投融資服務;

-關鍵元器件:如一次設備(電芯電池、PCS、電氣設備等),二次設備&系統(計量、保護、BMS、SCADA、EMS)等;

2、中游環節:

-儲能集成:類似電力成套廠,提供儲能系統的成套產品;

-儲能工程:類似電力安裝公司,提供儲能工程的現場安裝調試服務;

3、下游環節:

-儲能系統的設備維護:儲能設備和系統的維護保養

-運行、交易:包括儲能在內的微電網系統調度、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或者以虛擬電廠方式參與需求響應等;

-運營托管:以電費托管EMC為特征的,用戶微電網系統的運營外包服務等。

儲能產業的微笑曲線

儲能產業的利潤率,在每個環節都不完全一樣。參考IT行業的“微笑曲線”模型,儲能產業鏈也呈現出“兩頭高、中間低”的微笑曲線。即產業鏈上游、下游兩端的整體利潤率較高,產業鏈中游的集成和工程行業利潤率較低。

儲能產業的上游

在儲能產業的上游,比如投融資、原材料、關鍵零部件環節,要么是技術門檻較高,要么是規模效應明顯,這些壁壘導致相對利潤率較高。隨著儲能產業下游規模的擴大,在上游部分環節將出現市場細分的趨勢,每個細分領域的頭部效應明顯,導致細分市場邊際利潤得到保護。

最典型就是電芯制造,得益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高速發展,動力電池生產的技術壁壘和規模效應出現,并溢出到儲能電芯環節,甚至可能出現TOP3效應(也就是如果產能達不到頭部三家,就會逐步被淘汰出局)。在電池材料、電解液、BMS等環節都是如此。

儲能產業的中游

儲能產業的中游,是企業數量最多,門檻最低,競爭最激烈,未來淘汰率也將是最高的領域。其背后的產業邏輯是:產業鏈中游的系統集成(成套)和工程(安裝)這兩個環節,壁壘相對較低,導致大量相關領域從業者進入。本文開頭所提到的9萬家儲能企業,數量最多的是在中游這個環節。

1、設備標準化程度高

比如儲能集成,無論是集裝箱式,還是柜式,都有標準的機架式設備可以采購,組裝容易。

2、供應商成熟

上游供應商成熟度較高,可提供商用化產品。無論是電芯(從動力電池產能溢出而來),還是PCS(從光伏產業的逆變器技術延伸)、監控終端、BMS、EMS等,都有大量成熟產品可供采購。

3、缺乏品牌效應和龍頭企業

目前由于下游市場非常不成熟,無論是投資者還是最終用戶,都沒有培養起品牌心智,儲能產品也沒有經過長期市場考驗,產品內在差異性不明顯,客戶體驗不清晰。非常類似于20多年前的PC兼容機市場,購買者關注元器件品牌(比如CPU是不是Intel的),而不在乎整機品牌(大量組裝機充斥市場)。

4、潛在進入者眾多

相關行業競爭激烈,導致過度內卷化,卷到儲能產業相關。最典型的就是電力成套企業,由于電力成套領域競爭激烈,且開關柜成套和儲能成套制造的高度類似性,導致一批電力成套企業開始做儲能。甚至部分空調企業,由于房地產不景氣影響主業,也開始進軍儲能產業。

儲能集成和工程領域具有“低毛利、高營收”的特征,吸引了一些追求“高營收”的企業。同時,也有一些上市公司在這個環節進入后,以“儲能”為題材,在二級市場提高市值。

儲能產業的下游

儲能產業的下游,需要區分的概念是“購買者”(Buyer)、“付費者”(Payer)、“使用者”(User)這三個角色的微妙區別。儲能產品的購買者(Buyer),目前是投資方居多,他們追求低風險、穩定的收益預期。比如工商業儲能最主流的投資者是光伏、充電樁的投資方。

儲能產品的付費者(Payer),以工商業儲能為例,目前是工商業電力用戶(Industrial & Commercial Electric Power Consumer),除了安全因素外,他們并不關心儲能產品的性能、價格,而更多的關注在儲能如何降低電力成本,并且為降低的收益付費。當然,未來的Payer還可能包括電網公司(比如輔助服務市場,需求響應等,為電網安全來購買),甚至還有售電公司、配網公司、充電樁投資、光伏投資商(比如共享儲能)。所以未來付費者的利益是逐漸多元化的,收益方式也多元化。

儲能產品的使用者(User),這個角色其實目前是缺乏的,因為工商業企業要的是便宜的電,而不是儲能產品。電網要的是安全可靠,光伏投資商要的是更高的消納率。

無論在公共電網(輸電網、配電網),還是在專用電網(用戶電力系統)中,儲能的出現,可能導致購買者、付費者、使用者的三者角色分離,誰都想從中獲利,但是誰都無法完整地對儲能負責。

從這個角度看,儲能可能需要一個運營商的角色,去耦合各方關系,解決所有權、使用權和收益權的分離問題。所以在儲能的下游,圍繞儲能,以及包含儲能的電力系統在市場化條件下的整體運營管理,將逐步出現運營專業化的局面。從最基礎的設備運維開始,到光-儲-充-荷的微電網運行調度,再到可持續商業模式的“電費托管”。而市場化水平越高,運營條件越復雜,將導致運營專業化水平提高,利潤率也可能較高。通過專業運營,獲得高回報率,這是微笑曲線的另一端。

儲能產業環節的演化趨勢

由于產業中游競爭激烈,且參與者數量眾多,導致儲能產業也出現了兩個明顯的移動趨勢。

1、向上游移動的趨勢

不少儲能集成企業,開始元器件領域的研發,比如PCS、BMS、EMS,甚至少數企業計劃自建電芯生產線等。

但是從企業基因上看,沒有任何一家儲能集成企業具備全產業鏈優勢,其核心原因有三方面:

一是大規模制造的壁壘,比如儲能電芯制造,如果沒有動力電池的產能支撐,單靠儲能電池生產規模,邊際生產成本不具有根本競爭力。

二是未來的“軟件定義趨勢”,儲能產品目前更像組裝PC機,其在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方面,與新一代的“AI+大數據”,“管-云-邊-端”的數字化存在一到兩代的代差,未來高集成度、高數字化水平的軟件化儲能架構,也是高壁壘的,這也是儲能產品領域未來的“洗牌因素”之一,而目前絕大多數儲能產品企業不具備大規模數字化研發能力。

三是上游的金融、設計、標準等環節,壁壘更高。

所以絕大多數中游企業很難進入上游,并形成產業鏈優勢。

2、向下游移動的趨勢

部分新能源企業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從“簡單項目投資”、“產品供應”,拓展到下游的運營服務領域。打個比方,就是從賣車(賣儲能),到車輛租賃(儲能投資,基于固定價差的套利分成),再到網約車服務(市場化價格,復雜路況下的運力服務)的狀態。

儲能領域,尤其是工商業儲能,最大的風險其實來自運營環節,無論是電力市場價格的變化,還是用戶生產負荷的變化,都使得儲能投資未來的不確定性增加。

但是反過來看,不確定風險本身就是一種高利潤的機會,誰能通過客戶洞察、數字化、運營管理去建立這種風險管理能力,誰就能獲得超額收益。

新能源本身是不稀缺的,今天看到的新聞,不少省市對分布式光伏都做出了限制或變相限制的政策;個人認為未來儲能資源本身不是稀缺的,產能可能過剩,投資資金充足。

當供給側資源不稀缺,對需求側資源的開發能力,以及最優匹配供需的運營管理能力就成為稀缺資源。

就像網約車司機過剩,網約車輛也過剩,誰能發現高價值的打車需求并匹配給最優質的司機,網約車運營平臺是稀缺資源。

所以向下游移動也成為儲能產品企業的某種選擇,至少下游業務(比如工商業儲能運營服務,或者源網側的共享儲能服務)目前沒有形成頭部品牌、壟斷效應,存在市場化的巨大可能。

發布人:jiayuting

關注索比儲能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行業資訊!

關鍵詞:【儲能產業】
責任編輯:

標簽: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