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產業 > > 正文

上海高人氣圖書館的“流量密碼”

來源:中國青年報 時間:2024-11-27 14:32:14

在充滿city感的上海市徐匯區中心,以“徐家匯書院”IP形象回歸的徐匯區圖書館自去年年初開放以來人氣一直很旺:平均每天到館超過5000人次,周末超過1萬人次,今年國慶假期最高達2.2萬人次。

居民、游客喜歡它的原因“始于顏值”——修新如舊的外觀與附近景區建筑風格一致,內部的14米挑高空間、約20米長的“海上書桌”和水晶質感的土山灣中國牌樓都適合拍照打卡。而沉浸其中,你會發現這里“忠于才華”——圖書館除了可以閱讀、自習外,還具備展覽、旅游、夜校、文創、餐飲等多種功能。最令書友們喜愛的是,它把各種古籍的復刻本直接放在展陳書架上,這些珍貴書籍可觸摸、可閱讀。

在上海,不少圖書館都通過轉型升級獲得了持續“熱度”,它們是居民15分鐘生活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可以閱讀、休閑、消費的文旅融合空間。近日,記者探訪了上海的3座圖書館,解讀高人氣圖書館背后的“流量密碼”。

老圖書館搬家,變身新“流量入口”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上海的徐家匯,名字來源于明末著名政治家、科學家徐光啟,徐家匯一帶是徐光啟的后人聚居并繁衍開來的地方,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這里,居民、游客可以來一段“閱讀”建筑的citywalk,參觀徐家匯藏書樓、光啟公園、上海氣象博物館、土山灣博物館等景點。

徐家匯書院就坐落于這一群景點中間,與周邊建筑錯落有致、風格統一。徐匯區圖書館副館長壽穎之告訴記者,成立于1958年的徐家匯圖書館,近年來漸漸無法滿足讀者多樣化的文化需求,需要改造升級,2020年新建筑竣工,它便從南丹東路搬到了此地。

“我們用全新的理念改造設計圖書館,想要打造一個集閱讀、展覽、旅游、文創、休閑等多功能于一體的開放型文旅空間,營造沉浸式的閱讀環境,讓圖書館成為市民的‘第二書房’。”壽穎之說。

經過將近兩年的室內裝修,徐家匯書院于2023年1月1日正式開放,很快憑借其高顏值成為滬上新的“流量入口”和文化地標。建筑外部由英國著名建筑師大衛·奇普菲爾德設計,看起來像一個由許多細長翅片包裹的米色盒子,具有傳統與現代結合、樸素典雅的風格;內部空間由負責上海書城升級改造的上海建筑師俞挺設計。

書院地下二層、地上三層共有近800個閱覽坐席,分布在底層長桌、自習室、少兒閱讀區、盲文閱讀區、閱覽觀景臺等區域,室外還有自助借還機和20個左右24小時開放的閱讀座位。到訪者如果是從徐家匯地鐵站到書院,就會穿過名為“東西公園”的兩層咖啡文創空間,可以在這里買文創、看展覽、喝咖啡。

圖書館成“青年聚集地”

據了解,上海目前共有公共圖書館239家,除市級、區級圖書館外,還有約220家遍布全市各街鎮。一張簡單的桌子,一處“養眼”的場景,對很多人來說,就是“心靈的港灣”。

在上海市靜安區臨汾路街道,這里的街道活動中心無論工作日還是休息日,總是人來人往。街道辦主任吳佳妮告訴記者,這里最受歡迎的當屬二樓圖書館的自習空間,大大的落地窗,看出去就是一個小區的中心花園,“年輕人最喜歡這里,可以看書,也可以辦公,很舒服”。

工作日晚上8點,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探訪徐家匯書院發現,這里的自習空間座無虛席。散布在這家圖書館各個角落的自習座位,都坐滿了人,大多是戴著耳機的年輕人。

在二樓自習室看書的馮重(化名)家住附近,正在準備考研,最近每天來這里復習,“自習室一人一個小隔間,有插座、燈光充足,很適合自習”。馮重每天早上9點開館就過來,一直坐到晚上9點閉館,“這間屋子相對安靜,20多個位子先到先得,幾乎每天都坐滿,尤其是周末比較難‘搶’”。

壽穎之介紹,每天早上,都有許多年輕人來書院自習,尤其是周末、寒暑假,以大學生居多。開館前門口就會排起長隊;下午,還會有不少放了學的小學生來看書、做功課。為了盡可能滿足讀者需求,少兒閱讀區在暑假期間從下午5點延長開放至晚上8點。截至11月12日,今年圖書借還已有約30萬人次。

11月16日周六下午兩點多,記者在位于中環外的上海市虹口區圖書館里看到,這里的自習室也已經一座難求。帶著孩子一起來自習的林女士告訴記者,這里燈光優質且氛圍安靜,“孩子每周都要在這個圖書館附近上補習班,兩堂課之間有3個小時的空閑時間,回家太遠,圖書館是最佳中轉點”。

如何讓圖書館長期“保持熱度”

11月15日下午1點多,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學生夏新淋在距離輪轉醫院約兩站地鐵的上海圖書館網文閱讀區自習。她做一會兒醫學類學科筆記,看半小時網文小說,“學習一會兒放松一會兒。這些網文原著上網看要付費,這里免費,挺好的。”

近年來,上海圖書館開始收藏網絡文學書籍,在2019年設立了全國首個“中國網絡文學專藏庫”,收藏了《慶余年》《贅婿》《斗破蒼穹》等作品。最近,為滿足讀者閱讀需求,上海圖書館又開啟了“數字閱讀周”,通過展出藝術裝置、動漫手辦、作家手稿等,讓讀者了解相關作品的創作歷程,重溫熱門網絡小說的“名場面”。

上海圖書館閱讀推廣中心主任夏磊介紹,未來,圖書館還將開發創作工坊、網文IP創意課堂等新形式,引入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技術,為讀者呈現沉浸式的閱讀體驗。

圖書館,正在為適應青年需求而改變。

11月12日晚,徐家匯書院三樓上演“文明夜課”。上海音樂學院黨委宣傳部副部長肖陽為聽眾梳理百年中國小提琴故事,該校學生演奏了《梁?!菲魏汀稅鄣闹戮础?,由各行各業愛好弦樂的青年組成的“周末面包樂團”則帶來了莫扎特《G大調弦樂小夜曲》片段演出。

類似這樣的活動每周都會進行。除了“文明夜課”,還有市民夜校課程、紀錄片放映、系列論壇講座、兒童讀書會等,主題涉及音樂、美術、文學、歷史、健康等多個領域。有的活動由團徐匯區委、徐匯區文明辦、上海社科院、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中國中福會出版社等單位與徐匯區圖書館共同舉辦。

在書院內部,每天還有一到兩場“丈量書院”免費導覽活動,游客在工作人員帶領下了解徐家匯的歷史文化和徐光啟的科學成就。例如,徐光啟對天體運動進行過系統觀測和研究,發明了天行儀和日影圖等天文儀器,在編譯《崇禎歷書》時介紹了圓形地球和經緯度的概念。游客可以一邊聆聽講解,一邊翻閱與徐光啟相關的善本圖書、觀賞徐光啟于1634年主持測繪的《赤道南北兩總星圖》復制圖。

壽穎之介紹,隨著居民文化需求的增長變化、文旅行業的發展,圖書館也“卷”了起來,不斷推陳出新,舉辦各種文旅融合活動。

例如,上海書展期間,作為徐匯分會場的徐家匯書院把“海上第一長桌”收起來,舉辦“尋光之夜”閱讀嘉年華,有越劇演出、漢服體驗、讀書沙龍等活動;在世界讀書日、上海書展和上海旅游節期間,書院外面的廣場上搭起文創集市,促進周邊商圈消費;今年11月底,還將舉辦上海國際詩歌節。

與此同時,徐匯區圖書館正在不斷融入周邊居民的15分鐘生活圈,努力打通居民文化生活的“最后一公里”。在書院一樓的智慧屏幕,可以查看徐匯區的歷史建筑介紹;區圖書館與徐匯區13個街道的圖書館“一卡通”,讀者可以在網上查好書目,快遞到付送上門,讀完后在任意一家圖書館歸還;徐匯區的11個兒童友好閱讀城市新空間,都可以收到區圖書館配送的圖書和設備。

中青報·中青網 魏其濛 王燁捷

責任編輯:

標簽: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