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房產 > > 正文

黨報談“房地產去金融化”,有保有壓,精準利好房企、購房者

來源:光宇吐樓市微信號 時間:2022-02-22 17:53:27

從去年下半年國家提出維護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和住房消費者合法權益后,各部門也結合自己板塊針對兩維護展開系列動作,各地也迅速做出反應,出臺房地產利好政策。

近日,山東菏澤針對無房無貸的首套房購房者,執行最低首付比例20%的政策,由此也被認為是打響降房貸首付第一槍,隨后,重慶、江西贛州、佛山部分區域等地也傳出有部分銀行將首套房貸首付比例降至20%。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全國已有超過40城發布各種力度的房地產寬松政策,其中就包括降房貸首付比例、房貸利率下調、人才落戶、購房補貼、公積金政策調整等方面。這是否意味著開始救樓市了呢?這與我們一直強調的房地產去金融化有無矛盾?

對此,經濟日報專門就此話題發表了評論文章《不要誤讀“房地產去金融化”》,文章指出,近期在市場上引發了關于“房地產去金融化”的討論。有聲音認為,接下來行業金融支持將大幅降低,這是對“房地產去金融化”的一種誤讀。

文章認為,“去金融化”是對此前過度金融化的一種矯正,目的還是希望房企各項經營指標降到合理水平,讓房地產真正回歸居住屬性和民生屬性,防止問題發生。

這里說的“過度金融化”,主要是傳統房地產開發模式,包括“高周轉、高杠桿、高負債”三高模式,還有就是產業資本過度進入到金融行業當中。這些都可以導致房地產行業易患上金融依賴癥。

眾所周知,房地產本身兼具自住的使用功能和投資屬性,但房地產投資屬性曾一度占了上風,從而誘發了投機炒房行為,給市場造成了“只漲不跌”的預期。

無論是購房者還是開發商,也都大幅舉債,讓房價大肆上漲,借錢維護房價上漲,讓房地產進入惡性循環,可如今一旦市場回歸居住屬性,裸泳者就出來了。

所以,房地產去金融化是必然的,但不是去金融,一個字之差,實際上謬以千里。就好像說我們的經濟增長不再走房地產化老路,但不代表經濟不需要房地產了。個人認為,“化”是一種傾向一種趨勢一種意識。

近日,就有房企大佬表示,對房地產業來說,縮表出清就是去金融化。國家不允許房地產占用過多金融資源,也不能允許居民因買房背負了高額的債務負擔,因為這些金融資源沒有有效地支持實體經濟。去金融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也是痛苦的過程。

這些話并沒有毛病,但是不代表可以矯枉過正,最近出臺的一些政策似乎就是對以往過緊政策的一種糾偏,今年以來,多家銀行對房企并購進行專項資金支持,央行等也支持房企兼并收購出險和困難的大型房企的優質項目,并購貸款暫不納入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很顯然這個政策導向是在辯證看待去金融化后的決策。

對購房者來說,一方面去杠桿、去投資化金融化,另一方面又在支持剛需和改善購房者等合理住房需求,聽起來似乎很矛盾,但實際上是代表了調控政策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搞一刀切。

對此,經濟日報表示,要在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下,積極穩妥處置已暴露問題;同時,保持房地產貸款增速平穩、投放有序,但在結構上要做到“有保有壓”,精準有效滿足房企、購房者的合理剛性融資需求,堅決遏制違法違規行為。

由此可見,遏制房地產“過度金融化”的核心思路是堅持“房住不炒”定位這個底線,但絕對不是不照顧合理的融資需求,包括開發商和剛改購房者。

所以,要加強預期引導,進一步提升房地產金融政策的精準度,并保持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對于一些健康的、理性的融資需求,政策上不能卡脖子,要做到精準有效,“有保有壓”。

實際上這也是在向開發商和購房者釋放一個信號,可以拿地、買房,但不要盲目,這也是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更是對未來房地產市場趨勢的定調。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光宇吐樓市。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