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房產 > > 正文

天府美術館獲照明設計“奧斯卡”背后:城市之光的講究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時間:2022-03-29 09:09:19

點狀光、帶狀光、光的色散、光的色溫……這些生僻的光學名詞和我們生活有什么聯系?

街道上的路燈、商業區的廣告燈、美術館的照明燈又是如何影響一座城市的夜間風貌的?

一直以來,照明作為空間最重要的媒介,被譽為建筑的“第四維度”。建筑的照明設計體現出一座場館的文化底蘊。而城市之“光”的設計,則直接影響到一片街區的風貌,更是一座城市在高速發展變遷過程中藏在治理細節中的“魔鬼”。

日前,成都天府美術館憑借其照明設計項目,獲得了2022美國繆斯設計獎(MUSE Design Awards)鉑金獎,在吸引游人前來駐足欣賞的同時,再一次引發了關于美術館照明設計以及城市夜間照明生態的思考。

獲獎截圖 圖源:MUSE Design Awards官網

創建于2015年的繆斯設計獎,由美國博物館聯盟(AAM)與美國國際獎項協會(IAA)主辦,是全球創意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國際獎項之一,每年評選一次,旨在表彰在視覺傳播藝術方面有卓越成就的藝術家和項目。

“縱觀近年的評審風向,體現出繆斯設計大獎對于多元文化的尊重、美學的創新表達,以及照明設計類環保的重視?!敝薪ㄎ髂显嚎偨ㄖ?、天府美術館主創設計劉藝在接受創姐專訪時表示。

在劉藝看來,“雖然近年國內的美術館、博物館等建筑設計正逐漸摒棄原來華麗的風格,更加注重文化感,兼顧在地性。但整體而言,城市夜間照明生態缺乏系統性思考,過度照明,千城一面現象凸顯?!?/P>

照明設計,場館“最后一公里”

照明設計,歷來被視作建筑場館的“最后一公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場館的“氛圍感”與藝術美感。

夜幕降臨,天府藝術公園內,天府美術館靜靜地佇立在湖畔。其屋頂,遠看猶如一朵巨大的芙蓉漂浮在水面之上。天府美術館的室內空間、建筑輪廓、水中的倒影、岸線的燈光營造出細膩柔美的空間細節。

順應岸線的變化,通過控制系統,調節光的明暗虛實變化,優美的曲線與建筑交相呼應。圖源:成都市天府美術館

與傳統的照明設計從上到下打在建筑物上不同,這次天府美術館主要突出了建筑下部的光影營造?!拔覀儧]有使用輪廓燈,也沒有使用點狀燈,全部用的是投光,從下往上,營造出一種‘重力的消失感’。同時,頂部的曲面不好投光,我們并未對其全部打亮,而是保留了陰影,做到了光線濃淡的變化?!眲⑺嚤硎?。

從“花蕊”到“花瓣”,美術館通過富有節奏的燈光變化來表現復雜的空間關系。燈具的布置避免照亮玻璃及幕墻立柱,讓建筑變得更加的輕盈通透。地面安裝燈具則將向外挑出的花瓣照亮,檐口下暖色的燈光與屋面潔白的燈光形成了視覺對比和空間轉換,塑造了花瓣的正反兩面。

“美術館蜿蜒起伏的白色屋面采用的4000k色溫,而3000k燈光從室內向外穿透,將暖色的竹皮材質烘托出溫暖安全的氛圍。同時,這次我們非常重視環保,從設計到施工層面,選用節能的燈具,用最少的燈,打出最好的效果,”劉藝告訴創姐。

很多時候,業界在談到美術館等藝術場館的照明秘訣時,都有個一致的原則——三分設計,七分調試。不同的空間場所需要不同的調試方法,異常繁雜,涉及到顯色指數、色溫、色容差、光斑光形等光品質的方方面面。

在談到此次設計實施過程中的挑戰時,劉藝坦言,因為曲面的不規則設計,燈光的控制需要兼顧極其微妙的變化,這是非常有難度的?!拔覀儽仨氝M行大量的現場實勘與調試,就像是做‘手工藝品般’不斷調整燈的位置與角度。最后,再通過智能化系統,對光色、亮度、色溫、節日模式、深夜模式等不同光環境實現精準的控制?!?/P>

建筑設計,需兼顧在地性

在知名建筑師西薩?佩里看來,“對城市的一塊土地加以設計,無論這塊土地有多狹小,這對于任何一名建筑師來說都是一項重大的責任。使建筑成為城市渾然天成的一部分的使命,遠比令它成為一件藝術品抑或是建筑師的傾力之作的職責重要得多?!?/P>

也就是說,城市重于建筑,而建筑重于建筑師。充分考慮建筑的“在地性”,如何令其自然融入周邊的“語境”,這也是建筑界持續探索的課題。

無論是大阪國立美術館對于日本傳統竹結構建造的重新詮釋,還是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的設計中,馬來西亞編織和布料工藝的轉譯貫穿了整個建筑群的多個細節,都體現出建筑在功能性之外、在建筑師個性之外的在地文化屬性。

談及天府美術館,劉藝表示,“此次,我們用‘出水芙蓉’的理念,對本地文化、城市文化進行了新的演繹,在國際上有明顯的文化身份標識。”

在他看來,國內美術館、博物館的照明設計正逐漸從原來華麗的風格,轉向現在更加有文化感、注重差異性,兼顧在地文化的趨勢?!跋袷欠▏R浮宮、悉尼歌劇院的照明設計就非常值得借鑒,前者針對了其所處的歷史文化環境,安靜地‘表達’歷史氛圍;后者則將海邊環境的浪漫,那種在地性與藝術性進行了巧妙結合?!?/P>

成都市天府美術館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創姐觀察到,近年成都本土設計師在探索東西方建筑邊界的過程中,不斷在在地性與當代性中取得一種平衡。此前獲得“建筑界奧斯卡獎”——美國Architizer A+ Awards大獎的成都興隆湖書店和M50藝術酒店兩座建筑,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例如,興隆湖書店項目是以“一本天上掉落的書”為故事起點,建筑外型取義于“書”,曲線屋面的建筑形式又與四川傳統民居的坡屋頂相呼應。

而M50藝術酒店項目則試圖探尋建筑與音樂的關系,同時深入挖掘在地的文化基因(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鳳求凰》的愛情典故),抽象提取古琴“綠綺”的琴弦,以“撥動琴弦”這套動作語匯推演出建筑形態。

上述兩者均以先鋒的設計手法轉譯在地文化,將在地性與當代性巧妙融合。

如何提升美術館在地性?劉藝建議,“美術館應該為整座城市服務,獲獎之后,可以舉辦更多類似于‘美術館之夜’的文化活動,而不只是一個‘網紅打卡地’。”

成都市天府美術館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城市夜間照明生態,如何打造?

誠然,美術館、博物館等地標性建筑的照明是整個城市夜間照明體系的重要一環,是城市的“夜間門面”。

然而,門面之后,近年來城市夜間照明生態的混亂,影響著每個人對于一座城市的生活體驗與觀感。

夜間經濟持續發展的當下,商業區碩大的招牌燈、公共建筑閃爍的裝飾燈、高架及環路旁不眠的廣告燈,營造出一個個“人工白晝”,在不斷侵擾居民私人空間,產生大量光污染的同時,也嚴重破壞了城市的夜間風貌。

“目前國內許多城市的夜間照明工程,過于華麗,色調不協調,缺少文化感,呈現出千城一面的趨勢?!眲⑺囍赋?。

創姐了解到,目前,城市夜間照明主要有3種類型:一是路燈等公共燈光,二是河湖、廣場燈帶等景觀燈,三是商家的招牌、廣告燈箱等。前兩類都有明確的市政部門管理,第三類則基本由業主自行管理。

理想狀態下,城市夜景照明工程是將城市夜間的各種要素進行系統化的組織,綜合考慮城市的自然地理、歷史文化、經濟發展等情況,對城市夜景環境進行整體規劃布局,創造獨特的城市景觀名片。

然而,上述三類夜間照明類別,由于相對孤立,缺乏聯動,是城市“人工白晝”濫觴的重要源頭。在劉藝看來,“很多城市缺少系統性的思維去打造設計夜間照明體系,因而,過度照明現象長期普遍存在。”

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員婁偉指出,“我國相關行業已經頒布了一系列技術標準,并逐步納入國家標準管理執行范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光污染的產生?!?/P>

但這還遠遠不夠。未來如何進一步優化城市夜間照明生態?婁偉建議,“應規范和加強城市照明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的全過程管控,明確光污染防控要求,并在暗夜保護區、限制建設區、適度建設區及優先建設區等區域落實城市夜間的生態保護?!?/P>

創姐了解到,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防治光污染的法律法規,也沒有相關部門負責解決燈光擾民問題。上海、天津、廣州等少數地方開始采取行動,針對日益突出的光污染問題,出臺地方法規。

責任編輯:

標簽: 財經新聞 財經報道 老法師看盤 股市直播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