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房產 > > 正文

熱消息:政策密集出臺,房地產大逆轉?

來源:市值觀察微信號 時間:2022-11-18 21:42:35

臨近年底,樓市政策的暖意持續不斷。


(相關資料圖)

從第二支箭,到金融16條,再到放寬預售資金管理,每項政策的出臺,都有極強的針對性。這是自2021年9月底樓市政策邊際調整以來,力度最大、措施最為具體的一次房地產“救市”。

資本市場的反應最為迅速。A股房地產開發指數11月以來漲幅已接近20%,是表現最好的行業之一。

港股更加生猛,恒生地產建筑業指數11月暴漲接近30%,在港股上市的民營房企巨頭中,龍湖集團、碧桂園半個月內均實現放量翻倍漲幅。

累積效應之下,樓市政策底的信號越來越強。

01

金融16條:承上啟下

11月11日,央行和銀保監會發布《關于做好當前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的通知》,從做好房地產行業的融資、保交樓、處理好暴雷房企、保障購房者的權益等四個方面,發布了16條具體措施,政策目標是穩經濟、防風險、保民生。

和過往的一些樓市利好相比,金融16條給出的政策基調顯然更有針對性,其中有幾條重要舉措,非常提振信心。

一是建立債務緩沖期,未來半年債務到期的,可以延期一年。

在保交樓、穩增長持續發力的背景下,債務緩期一年對房企特別是民營房企意義重大。有了債務緩沖期,房企就可以集中精力抓竣工交房,隨著疫情沖擊減小,經濟和樓市復蘇,房企就可以通過銷售回款償還債務,重新出發。

二是強調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對國有、民營的融資需求要一視同仁。直白點說,就是未來民營房企在融資資質、融資成本方面跟國企一樣。

最近2年,國內信貸和發債比較多的是國企,民企貸款難、想發債也很難,最后不得已只能選擇更貴的美元債。現在政策越發重視民企的融資需求,房企國內發債和貸款的渠道就會明顯增加,成本也會逐漸下降,流動性風險就會得到緩解。

三是降低金融機構對的政策執行壓力,對于新發放的配套融資形成不良的,相關機構和人員已盡職的,可予免責。

這一點被很多人忽略,但對房地產行業的融資生態,卻是極其重要的一環,所有利好政策的落實,都有賴于這條免責條款的兜底。

過去一年多,央行釋放的流動性越來越多,給樓市輸血的意圖也越發明顯,但是資金卻一直在銀行等金融體系內空轉。一面是銀行手里拿著錢找不到合適的貸款方,一面是房企這邊卻快要干死。主要就是銀行擔心出現壞賬、呆賬,害怕承擔責任,不愿意給房企貸款。

現在的政策態度相當于給銀行吃了定心丸。只要盡心盡力做好保交樓工作的,就大膽去做,銀行不用為風險擔責,領導也不會因此搭上前途。

銀行的積極性一旦調動起來,資金運轉效率就會大幅提升,對房企的政策利好就會加速落地。

02

拐點降至?

針對民企的融資困境,決策層在2018年就提出了信貸、債券、股權三個支持渠道,俗稱“三支箭”的政策組合。

最近一個多月,房地產救市的步伐明顯加快,房企的融資環境已經出現積極變化,主要的渠道,來自第二支箭。

10月份,房企內地信用債發行343億元,同比大增60.1%,增速較9月擴大53.3個百分點。

11月8日,央行出手支持包括房地產企業在內的民營企業發債融資,并提及了2500億元的資金支持規模。

在此之前,5-8月的支持示范房企增信發債,只涉及6家民營房企,11月1日交易商協會座談會也只有21家房企,這次政策覆蓋的范圍明顯大幅擴容。

央行新政第二天,龍湖就率先拿下200億的增信發債額度,超過了此前的中海,成為年內房企獲批的最高一筆融資。政策落地后,龍湖債券成交價大幅上升,為穩定樓市信心注入一劑強心針。

第三支箭股權融資方面,雖然地產行業的定增還沒有放開,但是部分房企通過配股,照樣解決了股權融資需求。

11月15日,“宇宙房企”碧桂園公告宣布,擬配股14.63億股,配股價2.68港元/股,較前一日收盤價折價約18%,融資金額約39.21億港元。

11月16日,雅居樂集團公告稱,按配售價每股2.68港元配售2.95億股,占公司已發行股本約7.53%,預計將獲得約7.83億港元資金。

與定增的場外融資相比,配股需要二級市場所有股東投入真金白銀,對房企的短期股價影響較大。但是房企在股市獲得了低成本的融資,為后續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長期股價自然也會獲得更多的支撐。

政策不僅給房企提供資金增量,也助推存量資金的盤活。

11月14日,銀保監會、住建部、人民銀行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商業銀行出具保函置換預售監管資金有關工作的通知》,旨在支持優質房地產企業合理使用預售監管資金。

也就是說,只要企業過往信譽好,可動用的預售資金就不會少,就會為房企后續的工程建設和竣工交樓提供重要的信用保障。

對房企的金融支持之外,政策層面對住房需求的金融支持也逐漸升溫。

9月29日,央行、銀保監會發布通知,決定階段性調整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符合條件的城市,可自主決定在2022年底前階段性維持、下調或取消當地首套住房貸款利率下限。

11月8日,一向調控最為嚴格的北京樓市突發新政:在最嚴“限購令”實施7年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的臺湖、馬駒橋地區正式宣布解除“雙限購”:

作為北京樓市的風向標,通州樓市的政策調整,對北京其他地區有較大影響,而北京的政策走向,又可能輻射更多重點城市的政策調整。

房地產是典型的政策市,是關乎經濟增長的強周期行業,隨著供需兩端的政策積累發酵,行業周期的拐點,早晚會出現。

03

如何正確看待樓市?

中國經濟在不斷轉型,但是房地產的重要性仍然毋庸置疑。

2022年前三季度,中國商品房銷售額下降了26.3%,但是市場規模仍有99380億元,在GDP中占比超過10%;與之相比,新能源汽車今年前三季度銷售456.7萬輛,同比增長1.1倍,但是銷售額預計仍不過萬億,只有房地產行業的十分之一左右。

房地產的重要性,從賣地收入在財政中的占比也可見一斑。

政府最大財源是一般預算收入,主要來自于稅收,賣地收入是第二大財源,屬于地方政府的增量收入。

2007年以來,全國賣地收入占“中央+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的百分比總體呈上升態勢。2020年,樓市面臨嚴厲的政策調控,但是賣地收入占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達到46%,創下了歷史新高,比2007年房地產巔峰期高了32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房地產發展得越好,經濟就好,稅源就廣,財政對賣地收入依賴越??;房地產遇到挫折,財政對賣地收入的依賴反而更高。

盡管房地產之于中國仍是第一大支柱產業,含稅量最高,帶動力最強,但是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使其飽受污名化指控。

情感和理智之間的交鋒,異常激烈。

有“道德潔癖”的人會說,可以多建保障房,替代商品房,不但能解決低收入群體住房問題,而且照樣能帶動經濟發展。

可是,建保障房的資金,最終還是來自財政。在其他行業的規模做大之前,最終依賴的還是商品房的財政貢獻。如果商品房市場不景氣,保障房的供應量肯定也會下降。

有“模式潔癖”的人說,中國一定要放棄房地產,放棄粗放式發展模式,一定要向高新技術轉型,要依靠創新謀發展。

但是,高新技術產業往往需要較長的孕育期,需要大量的財政補貼,從當年的新能源,到如今的半導體,莫不如此。離開了房地產提供的稅源,錢從哪來?

還有人說,財政沒錢不要緊,政府可以加杠桿,大量發行國債、地方債,來解決財源問題。

客觀來講,和企業債務相比,當下中國政府的杠桿率確實不高,存在一定的發債空間。但是,政府杠桿率也有上限,超過了警戒線會影響國家信用評級,這種負債發展的模式,也不具備可持續性。

總而言之,地產的黃金年代早已走遠,但說拋棄還遠不是時候。決策層的政策導向,應該是在堅持房住不炒的基礎上,通過適當的政策調整,拉動剛需和改善型需求,讓房地產形成更為理性健康的發展模式。

如此一來,增長壓力小一點,財政缺口少一點,就可以為中國經濟最終的轉型升級贏得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市值觀察。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