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科學 > > 正文

我國科技人力資源規模世界第一 工科占比最高、質量仍需提升

來源:第一財經 時間:2020-08-21 14:28:41

隨著我國逐漸加強對科技事業的投入,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在不斷增加的基礎上,密度也在持續增長,不過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

作為科技創新的關鍵因素,科技人力資源是推動各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最重要戰略資源。

中國科協調研宣傳部和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近日聯合發布了《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2018)——科技人力資源的總量、結構與科研人員流動》(下稱“報告”)。報告顯示,不考慮專升本、死亡及出國因素,截至2018年底,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10154.5萬人,規模繼續保持世界第一。普通高等教育依然是科技人力資源培養的最主要渠道。

在雙循環格局下,我國科技人力資源下一步又該加強哪些方面?

質量仍需提升

“科技人力資源的概念不同于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指的是在科技崗位上工作的人,而科技人力資源是具備了從事科技相關職業的潛力,他們不一定在科技崗位上工作,而是具有這些能力,是一種資源儲備。”報告課題組研究組組長黃園淅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不管是作為一種戰略儲備的科技人力資源,還是科技人才總量,我國近年來都持續提升。根據統計局去年發布的數據,2018年,按折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全國研發人員總量為419萬人年,是1991年的6.2倍。中國研發人員總量在2013年就已超過美國,連續6年穩居世界第一位。上述報告也提到,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理論上達到了10154.5萬人。

“除了總量居于全球首位,科技人力資源的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學歷層次在提升。”黃園淅說。

隨著我國逐漸加強對科技事業的投入,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在不斷增加的基礎上,密度也在持續增長,不過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

數據來源:《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2018)——科技人力資源的總量、結構與科研人員流動》 下同

比如,從科技人力資源學歷層次結構來看,截至2017年,我國擁有符合“資格”的科技人力資源??茖哟握?4.4%,本科層次占39.2%,碩士層次占5.6%,博士層次占0.8%。也就是說,截至2017年底,我國科技人力資源依然以專科層次為主,本科層次次之,研究生和博士層次最少,學歷結構呈金字塔形分布。

另外從R&D(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密度來看,2017年,中國R&D研究人員達到174萬人年,居世界首位,但每萬從業人口中R&D研究人員數量僅為22.4人年,而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這一數據分別是103.4人年、100.1人年,差距明顯。

“高端人才較為缺乏是目前科技人力資源的一個現狀。”黃園淅表示,在高端人才的培養方面,未來可以關注人才培養、使用、引進三個環節的內容。“我們的科技人力資源主要還是來源于高等教育,因此要進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比如結合人才成長規律、對接社會需求做一些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等。另外,要營造良好環境,促進已有科技人力資源存量中有潛力、有能力的人才脫穎而出,同時研究對外部人才的(留學人員歸國、國際留學生、海外學者等)引人、用人政策,用好這些海外高端人才。”

工科人才比例高于發達國家

在規??偭恐?,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的學科結構也有顯著特點。

截至2017年,在我國科技人力資源存量中,理工農醫核心學科培養的科技人力資源占77.6%。具體來看,工學培養的科技人力資源比例最高,占54.1%;其次是醫學,占12.6%;再次是理學和經濟學,均占7.4%;管理學占比也較高,約為7.2%。

作為制造業大國,我國擁有最完備的工業體系。當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推動制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也需要我國科技人力資源有相應的儲備。

目前,從最新的科技人力資源數據來看,本科層次,我國培養的理工農醫科技人力資源共計254.9萬人(2016年數據,下同),居世界第一。工學畢業生比例達到32.8%,高于發達國家;理學畢業生占比6.9%,處于中間水平;醫學畢業生比例為6.3%,相對較低。

碩士層次,我國培養的科技人力資源為50.9萬人,次于印度、美國和俄羅斯;理工農醫科技人力資源占總體的比例為57.6%,僅次于日本的73.3%。分學科來看,理學科技人力資源占7.8%,低于印度、德國、巴西、日本、瑞士、荷蘭和英國;工學科技人力資源比例高于發達國家,達34.9%;醫學科技人力資源比例為11.1%,居于中間水平。

博士層次,我國培養科技人力資源55011人,僅次于美國;理工農醫科技人力資源占總體的比例為76.9%,僅次于瑞典、日本和丹麥。分學科來看,理學科技人力資源占21.1%,低于法國、瑞士、德國和英國等國家;工學科技人力資源占36.7%,高于發達國家;醫學科技人力資源占16.7%,低于日本、瑞典、丹麥和德國等國家。

可以看出,在新增的本科及以上層次科技人力資源中,我國工學的比例高于發達國家,但是理學科技人力資源占比相比發達國家有差距,還需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上對于創新型國家的定義,是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一般在70%以上,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超過2%,對外依存度低于20%。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制造業大國向強國邁進,更要重視底層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針對這些問題,近年來從政府到高校都有所行動。

比如,今年3月初,科技部、發改委等部門印發《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提出強化基礎研究的原創導向,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取得更多重大原創性成果。

5月11日,科技部等六部門共同制定的《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下稱《舉措》)公布,從五個方面10條措施來加強基礎研究。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

在高校方面,今年年初,教育部公布了《關于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決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此后,國內多個高校發布招生簡章,“強基計劃”進入實施階段。

在黃園淅看來,此前我國對于科技人才很長一段時間更關注數量和規模,近年來開始聚焦質量。“有時候說人力短缺,并不是指絕對數量的短缺,可能還是一種結構上的短缺。目前我們也意識到了這些不足并開始著手改變,但最終看到成效還需要時間。”

科研人員回流態勢增強

幾十年來不斷深入的全球化讓各國之間科研人員的交流和互動日益頻繁,不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科研環境的改善,科研人員回流態勢不斷增強。

根據報告,在10萬份研究樣本中,2010~2013年,我國凈流出科研人員1879人次,但到了2014~2017年,凈流出為513人次,凈流失數量減少,回流人才主要來自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這可能受益于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科研環境的不斷改善。

以吸引海歸占比最高的城市上海為例,根據上海人社局數據,截至2019年,上海的“海歸”總數已超過16萬人,2018年落戶人數達到1.27萬人,而在1997年時上海“海歸”總數不過1.5萬人。

“從整體的大形勢上來看,這幾年海外人才回流的態勢還在增強。不管是留學歸國的學生,還是已經在海外有一席之地的人,都愿意回來,所以這也說明國內的科研環境是越來越好的。”黃園淅說。

在她看來,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下,科研人員國際流動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不過機遇一直都和挑戰并存,我國也應該抓住機會繼續為留學歸國人員、留學生以及海外科技人才營造良好條件。(金葉子)

責任編輯:

標簽: 我國科技人力資源規模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投稿合作 | 法律聲明 |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2017-2020   太陽信息網京ICP備2021034106號-55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55 16 53 8 @qq.com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