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科學 > > 正文

毛竹遺傳轉化體系建成 可極大推進毛竹分子育種進程等

來源:中國科學報 時間:2022-02-28 13:39:14

毛竹基因組測序已于2013年完成,通過多種組學手段挖掘出大量與重要經濟性狀相關的候選基因。但由于缺乏穩定的遺傳轉化體系,目前尚未有基因在毛竹體內得以驗證。

近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以下簡稱亞林所)在毛竹遺傳轉化和基因編輯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并在線發表于《植物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該研究成果利用毛竹未成熟胚為外植體誘導愈傷組織和不定芽分化,建立了高效離體再生及遺傳轉化體系。在此基礎上,通過啟動子優化成功實現了CRISPR/Cas9技術在毛竹基因組中的精準編輯。

論文通訊作者、亞林所副研究員喬桂榮說,竹子是重要的森林資源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態、經濟和文化價值。由于竹類植物特殊的開花生物學特性,很難通過有性雜交育種,主要依賴于自然變異選育新品種。

項目組在前期已建立了叢生竹代表竹種麻竹的花藥培養體系,于2014年首次實現了麻竹轉基因技術體系的建立和應用,并獲得了全球首例竹子轉基因中間試驗許可。

“毛竹為散生竹代表竹種,在繁殖及生長習性方面與叢生竹中有所不同,其離體再生體系較叢生竹難度更大。”喬桂榮說,利用毛竹成熟胚可以誘導愈傷組織并分化出不定芽,但仍存在外植體滅菌困難、再生頻率低等問題。

因此,建立高效的毛竹遺傳轉化和基因編輯體系,鑒定調控毛竹重要經濟性狀的基因功能,并利用轉基因手段獲得目的性狀改良的新品種,在解析調控毛竹重要經濟性狀的分子機理、推進毛竹分子育種進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亞林所研究員卓仁英說,該研究成果利用毛竹未成熟胚為外植體,通過不同激素濃度組合處理,最終獲得了愈傷組織誘導率和不定芽分化率分別超過60%和40%的最佳培養基。通過對遺傳轉化條件如抗生素篩選濃度、菌液侵染濃度、侵染時間和方式等進行優化,轉化率可達5%左右。

研究還克隆了2個毛竹內源U3 SnRNA啟動子,通過與水稻U3啟動子比較分析,發現PeU3.1啟動子驅動的sgRNA顯示出更高的編輯效率,進而用于毛竹基因組編輯。研究以八氫番茄紅素脫氫酶基因(PDS)為例,在四個拷貝序列中設計了保守sgRNA位點,結果顯示85.7%的再生植株在該sgRNA位點發生了突變,主要以缺失突變為主,42.9%的再生植株為pds1pds2純合突變體,表現為白化表型。

該研究建立了較高的毛竹離體再生體系,在毛竹遺傳轉化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成功將CRISPR/Cas9技術應用于毛竹并實現了精準編輯,將極大地推動毛竹基因功能研究及轉基因育種研究進程。

該研究獲得“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基本科研業務費的資助。研究結果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件。

責任編輯:

標簽: 毛竹遺傳 轉化體系 基因組編輯 森林資源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投稿合作 | 法律聲明 |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2017-2020   太陽信息網 豫ICP備17019456號-10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