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旅游 > > 正文

深度解析:全國19家國家旅游科技示范園區模式與特點

來源:文化產業評論 時間:2022-12-26 14:15:01

近日,國家文旅部發布《關于2022年國家旅游科技示范園區名單的公示》。經省級文旅部門推薦,文旅部組織評定,擬認定多瑪樂園等12家單位為國家旅游科技示范園區。至此,繼去年11月文旅部決定對7家園區開展首批試點工作以來,國家旅游科技示范園區已增至19家。這些園區都有哪些?有何特色亮點?對推動旅游與科技融合起到哪些示范效應?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旅游業是一個傳統產業,是“詩和遠方”的結合體,似乎與信息化、數字化等先進科學技術沒有必然聯系。實則不然,科技在改變我們生活的同時,也在悄然成為構建現代旅游產業發展格局的必由之路。這一點,在受疫情沖擊的3年間,得到淋漓盡致的詮釋與演繹。


(資料圖)

近日,文旅部發布了《關于公布2022年國家旅游科技示范園區名單的公示》。河北多瑪樂園、沈陽方特歡樂世界、廣州塔旅游區、青海冷湖火星小鎮等12家單位被認定為第二批國家旅游科技示范園區。至此,加上去年11月文旅部確定的首批7家試點園區,國家級旅游科技示范園區增至19家。

那么,什么是國家旅游科技示范園區?都分布在哪些地區?有何科技新亮點?對推動旅游科技融合又將到哪些示范效應?本期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將逐一進行梳理解析。

國家旅游科技示范園區由來及分布

國家旅游科技示范園區,是文旅部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科技促進旅游生產方式、體驗方式、服務方式、管理模式創新,提升文旅產品高質量供給的國家級旅游品牌。

2021年4月,文旅部先后制定印發《“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規劃》?!皟蓚€規劃”分別就深入實施科技創新驅動戰略,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能力作出系統部署,并明確提出,認定和建設一批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旅游科技示范園區。

2021年8月,文旅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國家旅游科技示范園區試點申報工作的通知》。通知首次指出,國家旅游科技示范園區是“面向旅游業開展科技研發或應用,以拓展旅游產品、豐富旅游業態、優化旅游服務、提升游客體驗和滿意度為目標,旅游和科技融合取得顯著成效并具有示范意義的獨立管理區域,包括但不限于科技園區、產業園區、旅游景區、特色小鎮等”。

通知同時明確,首批試點主要從北京、山西、黑龍江、江蘇、廣東、四川、陜西等6省1市不同類型的園區進行征集和遴選。同年11月,文旅部公布了7家首批國家旅游科技示范園區試點名單(詳見下表)。其中,華北地區有2家,東北、華東、華南、西南和西北地區各1家,涵蓋了傳統工業園區、數字體驗館、旅游度假區、旅游產業功能區及文化商業街區等不同領域。

2021年11月19日,文旅部制定印發《國家旅游科技示范園區管理辦法(暫行)》(以下簡稱《暫行辦法》)。《暫行辦法》共六章十九條,明確了示范園區創建原則、管理職責、申報條件與評定程序、監督與考核方式、服務與支持措施等規定,為有序推動國家旅游科技示范園區建設,規范示范園區評定和管理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2022年8月,文旅部依據《暫行辦法》,面向31個?。▍^、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旅行政部門,啟動了第二批國家旅游科技示范園區申報和評定工作,并明確各地推薦名額不超過2家的上限指標。經各地自主申報、省級文旅部門推薦、文旅部組織評定等環節,12月文旅部正式發布了“2022年國家旅游科技示范園區名單”,共有包括河北多瑪樂園、沈陽方特歡樂世界、廣州塔旅游區等12家單位上榜。

從第二批區域分布看,這12家示范園區縱貫我國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西北等7大行政區域,與首批7家試點園區相比較,填補了華中地區的空白(詳見下表)。其中,華北地區新增2家、東北地區新增1家、華東地區新增2家、華中地區首次入選2家、華南地區新增1家、西南和西北地區各新增2家。

綜合兩批次19家園區分布和數量分析(詳見下表),從大區域統計數量看,華北地區入選數量最多,共4家園區上榜;其次為華東、西南和西北地區,各3家園區入選;再次是華中、華南和東北地區,分別有2家園區入圍。其中,大西部地區整體表現較為突出,南北兩軸共分布6家園區。

以園區所在省域看,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山西、河北、內蒙古、黑龍江、遼寧、江蘇、浙江、江西、河南、廣東、四川、貴州、陜西、青海等16個?。▍^、市)。其中,廣東、四川和陜西3省入選數量最多,均有2個園區入選,其余13個?。▍^、市)各有1家園區入選。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廣東省,2家園區均在廣州市,體現了廣州旅游科技融合實力。

旅游與科技融合的四種模式與特點

從早期故宮上演的“元宵夜”燈光秀,到風靡全國的“博物館奇妙夜”;從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火遍大江南北,再到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出圈……當文旅與科技交融碰撞,無論是物理反應層面還是化學反應層面,都催生出了越來越多的新業態與新產品,用科技為游客帶來前所未有的文旅體驗。

那么,這19家國家旅游科技示范園區,是如何體現文旅和科技深度融合?如何依靠科技創新旅游產品供給?提升旅游品牌影響力和游客體驗度的呢?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通過對這些示范園區進行案例梳理發現,其特點和亮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科技與創意融合,工業遺產煥發活力。經梳理發現,在二批次19家旅游科技示范園區中,關于老工業遺產和現代智能制造工廠活化利用的案例有4個,分別是北京751園區、上海智慧灣科創園、陶溪川文創街區和伊利全球智能制造產業園區,集中彰顯了“工業遺產+文化創意+科技賦能”帶來的重大裂變。

入選首批示范園區試點的751園區,前身為原國營北京第751煤氣廠,占地22萬平方米。2003年該廠開啟轉型發展之路,于2007年建成國內首個以工業遺產再利用的文創產業園區。近年來,園區持續強化科技賦能、場景牽引、功能融合等創新環節,先后成功創建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首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國家首批紡織服裝創意設計示范園區等重要品牌。

第二批入選的上海智慧灣科創園,前身為上海第三毛紡織廠倉庫,總面積200畝。2015年利用存量工業用地轉型升級改造,先后建成全球首家中國3D打印文化博物館、世界最大規模3D打印混凝土步行橋等空間載體,入駐文創和科創類企業300余家,打造成為上海最大、集聚度最高的科技與藝術融合創意集聚區和網紅打卡地。運行5年多來,園區企業營收從5000多萬元增長至19億元,起到了較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同樣,占地2平方公里的江西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也是以陶瓷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為基礎,以文創產業為主業態,打造傳統+時尚+藝術+高科技的城市文創街區(園區),不僅實現了傳統與現代、文旅與科技、生產與生活的深度融合,還成功創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首批全國非遺旅游街區,先后榮獲艾蒂亞中國最佳歷史文化旅游項目金獎、聯合國亞太遺產保護創新獎、中國文化產業園區最佳傳統弘揚獎等獎項。

與傳統工業遺產活化不同,入選第二批示范園區的內蒙古伊利全球智能制造產業園區,堪稱現代工業智慧旅游項目的典范。該園區依托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核心區優質資源,打造了全國首個奶粉全球智造體驗中心,分布有沉浸式沙盤區、影院區、購物區、研學區、餐飲區五大區域,在這里游客可以了解“亞洲第一”乳企伊利的歷史和未來,還可以深度體驗高品質的乳制品最先進加工生產流程。

二是科技賦能旅游,帶來“一景多看”新體驗。

縱觀二批次19家旅游科技示范園區,其中旅游景區、度假區、傳統街區與科技融合的示范案例多達7個,分別是黑龍江五大連池景區、江蘇中華恐龍園旅游度假區、廣州長隆旅游度假區、廣州塔旅游區、西安大唐不夜城文化商業步行街景區、沈陽方特歡樂世界和河北多瑪樂園。其中,5A級和4A級景區各3家,均是通過數字科技手段實現一景多看、老景新看、古景今看的典型案例。

以黑龍江五大連池景區為例,該景區擁有世界地質公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等眾多“金字名片”。近年來,為促進旅游和科技融合發展,重點建設了火山地質博物館、中國火山研究中心、景區數字化監控中心等智慧旅游項目,初步實現了資源保護數字化、經營管理智能化、旅游服務人性化。

旅游度假區(主題樂園)方面,入選首批示范園區試點的江蘇中華恐龍園旅游度假區、廣州長隆旅游度假區、沈陽方特歡樂世界、河北多瑪樂園均屬于綜合型主題公園景區,對于恐龍園、長隆和方特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相對陌生的多瑪樂園,是一家位于唐山市曹妃甸濕地風景區內大型“漁”文化主題樂園,在這里游客可使用傳統手拋網和現代化可視化捕魚機等體驗打魚的樂趣。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西安大唐不夜城文化商業步行街景區和廣州塔旅游區。這兩個旅游科技示范園區,前者屬于“古景今看”的代表作,后者則是“一景多看”的典型之一。以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為例,自2018年12月驚艷亮相以來,一夜之間便火遍全國,被游客贊譽為“一眼千年,再現大唐”,成為國內文旅與科技融合最佳創新案例。

三是用好科技創新因子,推動園區多元發展。

從二批次19家旅游科技示范園區類型來看,依托文旅產業功能區、文化產業園區、影視基地等載體科技融合度高優勢,探索文旅產業與科技融合新路徑已經成為推動園區或基地多元發展的必然趨勢。例如,四川李冰文化創意旅游產業功能區、四川中華彩燈大世界、浙江橫店影視文化產業集聚區、河南中牟縣現代服務業開發區和陜西白鹿原影視城。

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通過對上述5家園區分析發現,相比較而言,李冰文創旅游產業功能區和白鹿原影視城的產業化基礎相對較弱。前者是2019年成都市調整優化區域文旅資源新組建的文創旅游產業功能區;后者是集影視拍攝、精彩演藝、文化創意、美食民俗、休閑游樂為一體的綜合性主題樂園,而非實體型產業基地,雖開發了部分智慧旅游項目,但影響力不大。

從園區規模和運營情況看,中華彩燈大世界、橫店影視文化產業集聚區與中牟縣現代服務業開發區,更具有一定的示范效應。其中,橫店影視文化產業集聚區早已蜚聲業界,不再贅述。值得一提的是自貢·中華彩燈大世界,不僅是國家5A級景區,也是融文化創意、彩燈制作、彩燈會展、主題公園、休閑度假等功能于一體的彩燈全產業鏈基地,先后入選首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聚集區和國家文化出口基地。

四是創新科普+旅游模式,催生天文產業鏈。

近年來,隨著流浪地球、獨行月球、火星救援、太空旅客等一批國際國內科幻電影作品的熱播,“科普+旅游”“天文+旅游”等模式在國內悄然興起,并持續推動天文與科普、旅游、科幻等產業的深度融合。

例如,此次入選第二批示范園區的貴州中國天眼科普基地,自2016年開園以來,先后建成國際天文體驗館、天文時空塔、航天探索中心、FAST光影館、時光之門、天幕商業街等一系列天文旅游項目,倍受國內青少年研學群體和親子游客的青睞,逐步成為國際天文學術交流中心、國際天文科普旅游目的地,高效帶動了當地旅游產業發展。

再如冷湖火星小鎮,是中國首個火星模擬基地,位于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冷湖地區,占地面積約5.3公頃。2018年3月,依托冷湖酷似火星的地貌資源和一流的天文觀測條件,當地政府正式啟動“冷湖火星小鎮計劃”,2019年3月中國首個火星模擬基地在冷湖建成投運,全封閉式的火星太空艙可為游客提供了完整的“火星登陸”體驗,充分釋放冷湖世界級天文觀測基地品牌效應。

綜上分析可見,截至目前全國二批次19家旅游科技示范園區,基本涵蓋了科技園區、產業園區、旅游景區(街區)、科普基地、特色小鎮等重點領域,在旅游科技研發和應用上,側重突出了新科技、新場景、新業態、新體驗等多維度物理融合,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當前旅游科技融合面臨挑戰及對策

從科技與時尚結合的北京751園區,到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古今穿越;從山西文旅數字體驗館沉浸式體驗,再到中國冷湖“火星小鎮”的太空之旅……近年來,隨著5G、VR、AR等數字科技的廣泛運用,在助推文旅新業態、新場景不斷“蝶變”的同時,也讓“旅游+科技”成為了未來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和重要路徑。

綜合前文分析,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認為,盡管目前我國旅游業在“一機游”“一網訂”“一鍵查”等服務手段運用層面取得初步成效,但在旅游產業與科技深度融合層面仍面臨諸多瓶徑與挑戰。其中,包括智慧旅游服務普及率不高、小眾化同質化現象突出、大眾化數字文旅產品不足等問題。為此,必須從以幾個方面重點突破。

一是全面普及智慧旅游景區建設。按照2020年文旅部等10部委印發的《關于深化“互聯網+旅游”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文旅資源發〔2020〕81號)部署,在5A級旅游景區基本完成在線預約預訂,普及景區電子地圖、線路推薦、語音導覽、指揮調度等旅游智慧化服務基礎上,推動無人化、非接觸式和特殊群體智慧設施應用,全面實施A級旅游景區智慧化建設普及工程,鼓勵扶持鄉村旅游景點開展智慧化服務,從服務端提升游客出游便捷度和體驗感。

二是培樹智慧旅游景區示范樣板。今年8月,全國旅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布了《旅游景區智慧化建設指南(征求意見稿)》,對旅游景區智慧化建設的總體架構、基礎設施、平臺建設、運維保障等方面作出具體指導,并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建議。為此,在新政策出臺前,各級文旅部門應加快培育一批智慧旅游示范景區和度假區,確保政策出臺后形成一批可借鑒、可推廣、可復制的示范經驗,縮短政策落地見效周期。

三是加快數字技術在產品端應用。近年來,為疫情給線下旅游消費帶來的沖擊,各地文旅企業、機構爭相“上云、用數、賦智”,打造推出了一系列“云旅游”“云看展”“云賞劇”等線上文旅產品。但總體而言,小眾化和同質化產品居多。隨著疫情防控政策不斷調整優化,旅游數字化產品要盡快適應線下場景消費的新需求,打造旅游科技新產品、新業態和新場景,從而提升線下旅游供給的韌性,例如前文提到的“一景多看”“老景新看”等的典型案例。

四是推動旅游科技產業化發展。旅游與科技融合的最佳模式是助推旅游業現代化、規?;?、產業化發展。就目前來看,在旅游業界創新發展呼聲很高,但在產業科技創新投入和創新應用方面相對滯后。其原因,既觀念認識上的問題,也有資金吃緊等因素。因此,地方政府和各級文旅部門在加強政策引導的同時,進一步完善旅游科技融合發展激勵機制,加大對文旅園區、產業基地、特色小鎮等市場主體財稅、項目、技術等要素支持,推動數字旅游產業規?;l展。

結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并對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作出了重要部署。文旅部、科技部、工信部等相關部委及地方政府也將文旅與科技融合列入了“十四五”相關規劃,加快培育數字文旅產業已成為推動文旅行業轉型發展的“必答題”。為此,無論是傳統文旅企業,還是科技文旅企業,都必須搶抓國家戰略機遇期,緊跟文旅消費新趨勢,持續推進旅游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全力開啟文旅經濟復蘇振興新征程。

責任編輯:

標簽: 旅游產業 文化產業 科技創新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