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旅游 > > 正文

【焦點熱聞】春節旅游的煙火氣回來了,一些不和諧因素也出現了

來源:程超功 時間:2023-01-30 07:59:38

2023年春節假期是新冠病毒感染被調整為“乙類乙管”后的第一個春節假期,旅游及社會零售消費視角的“黃金周” 又回來了。

1、春節假期旅游消費數據符合預期

經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今年春節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3.08億人次,同比增長23.1%,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88.6%;實現國內旅游收入3758.43億元,同比增長30%,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73.1%。


(資料圖片)

而國家稅務總局提供的稅收口徑的數據顯示,春節假期旅行社及相關服務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3倍,已恢復至2019年春節假期的80.7%。旅游飯店、經濟型連鎖酒店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6.4%、30.6%,分別恢復至2019年春節假期的73.4%、79.9%。民宿服務提供個性化服務受到游客歡迎,銷售收入同比增長74.2%,比2019年春節假期年均增長13.3%。

怎么看這些數據?

從增幅來看,數據很不錯。疫情三個年度,2021年春節假期的市場表現最好,但按文旅部口徑,出游人次和旅游收入較2019年的恢復比例僅為75.3%和58.6%,對比之下,2023年春節假期的表現顯然要好看得多。

但從行業復蘇大局來看,仍然有幾個值得關注的點。

一是在基本消除疫情因素影響的情況下,春節假期的出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并沒有實現“滿血復活”,說明供求兩端仍然存在一些掣肘復蘇的因素有待化解。在供給端主要表現在開工率不足,從業者和經營者還沒有完全回歸,春節假期期間全國仍有26.5%的A級景區沒有開放。在需求端主要是消費信心不足,三年疫情的“余波”還在。

二是春節假期客均收入貢獻約為1220.3元/人(旅游總收入與出游人次之比),略低于2019年春節假期1238.3元/人的水平,考慮到通脹和物價影響,應該看到當前整體的消費動能依然偏弱。

三是旅行社等一直落后于行業復蘇進度的業態也開始有起色了,這是旅游行業即將開啟全產業鏈、全業態復蘇的重要信號。

四是局部細分市場的恢復呈現“單兵突進”的現象(例如民宿、旅游景區等細分市場),大幅反彈固然好,但它們將其他配套服務甩在了身后從而造成了用戶體驗脫節,例如一些地區的民宿和重點景區客流量甚至超過疫情前創出了歷史新高,這一方面說明市場供給可能存在結構性問題。另一方面則可能是疫情影響的“余波”帶來的需求“擁堵”,比如本地及短途游比例異常升高。以住宿為例,不少城市的本地預訂占比超過60%,春節期間旅游景區的本地客流占比平均也在50%以上。

2、一些“不和諧因素”也回來了,規模恢復增長的同時還需兼顧質量

伴隨著“黃金周”的回歸,2023年春節假期旅游市場也出現了一系列“不和諧因素”,例如,個別景區嚴重擁擠,部分景區及目的地還出現了有傷亡的安全事故,一些熱門旅游城市出現了個別經營者欺客宰客現象,再有就是高峰時段部分消費場景服務質量的顯著下滑等等,這對正在恢復中的消費信心無疑是極大的傷害。

在當前旅游業復蘇的關鍵階段,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影響體驗質量的“不和諧因素”?

首先,旅游業經歷了三年疫情,一線從業者流失嚴重,短期內難免出現服務跟不上的情況;其次,從局部恢復到全產業鏈復蘇存在時間差,一些企業的供應鏈修復短期內會受到影響,從而影響到用戶體驗;再次,行業回暖吸引了大量經營者回歸,行業內長期存在的一些“痼疾”也隨之回歸。

旅游業作為服務行業,產出良好的服務體驗始終是根本所在,更是當前行業穩步復蘇的基礎。因此,出于呵護消費信心的考慮,對已經冒頭的“不和諧因素”必須高度重視,對癥施策,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營造良好的旅游消費環境。

那么,接下來該怎么應對上述問題?短期內可針對性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在認知上將服務體驗與規模復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實現“有質量的復蘇”,例如,對于重點景區,在客流上限應該重申“最大承載量”機制,保障安全的同時提升游客體驗感;

二是因地制宜鼓勵有經驗的從業者回歸,精準施策為關鍵產業(住宿、交通等)的中小經營者復產創造有利條件;

三是用好大數據資源,旅游目的地需要基于大數據資源在節前對景區、住宿設施、餐飲及其他重點消費場景的客流量進行科學預測,為經營者的產能及人力配備提供參考,而今年春節期間,很多商家對假期的大客流缺乏預見性,就造成一線服務人力配備嚴重不足;

四是從源頭上治理欺客宰客亂象,精準打擊相關聯的“灰色利益鏈”,同時也要通過大平臺推廣優秀的服務和產品,為游客提供消費指南。

3、五一長假會有哪些值得期待的積極變化?

按照已經公布的全年假期安排,春節過后的下一個小長假就是“五一”。今年的“五一”仍然是五天連休的長假。相比春節,五一假期正值春游旺季,也因此被業界普遍認為是上半年旅游市場復蘇的重要節點。

那么,作為緊鄰春節的第二個長假,今年“五一”這個節點究竟有哪些值得期待的變化呢?我認為可能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出境游很可能為旅行社行業帶來可觀的增量。

首先在政策層面,文旅部已經宣布將從2月6日起啟動中國居民赴二十個境外目的地的跟團游試點,相關國家也給予了積極回應;其次,國際航班供給正在加速恢復中,2022年12月份的國際航線客流量達到30.8萬人次,為2020年4月份以來的新高。隨著中國內地疫情形勢全面緩解,有關國家將在春季陸續增加直飛中國的航班。1月份以來,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相繼恢復飛往中國的航班,部分國家公布了一季度增加直飛城市的計劃。中東及中亞部分國家與中國之間的直飛航班也在陸續恢復中。

二是國內長線游將出現更大力度反彈。

春節假期的出行更多還是以返鄉探親為主,同時受疫情余波影響,長線(出游半徑300公里以上)跨省出游占比依然較低。對比而言,隨著國內疫情形勢好轉,以及產品供給的改善、消費信心的回歸,“五一”的國內長線游表現大概率會顯著優于春節長假。

三是局部細分市場有望恢復到2019年同期水平。

春節黃金周初步驗證了“報復性出游”的邏輯,重點旅游景區、城郊民宿等的客流量已經反超2019年同期,預計這一趨勢將在五一假期得到延續,尤其是與本地大消費融合度較高的細分市場大概率會有不錯表現,例如城市觀光、城郊休閑、演出演藝等。春節假期期間,全國有9%的重點景區實施了門票免費政策,有效帶動了周邊的住宿、餐飲等關聯消費,提升了各地的假日文旅消費人氣。鑒于春節期間的良好表現,加上擴內需的整體大環境,“五一”假期文旅消費券和門票免費政策大概率還會有,將為一些細分市場的復蘇提供支撐。

四是假日旅游體驗將有明顯好轉。

今年的春節假期在市場復蘇的暖意中多少摻雜了一些“忙亂”,很多經營者對于春節假期的超預期客流明顯缺乏預判,從而導致服務沒有跟上,游客體驗不佳。相信這些商家將會汲取春節的教訓,提前為五一長假作為各方面的準備,進而在服務質量上有望大幅改善。另一方面,相關部門也會參考春節市場出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部署,更好地保障下一個長假。例如,針對春節長假期間部分景區的“人堵人”問題,重點5A景區的客流最大承載量機制將會得到嚴格落實。

責任編輯:

標簽: 同比增長 銷售收入 月份以來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