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旅游 > > 正文

環球快看:酒店從火熱的寺廟游中看到了哪些新商機?

來源:酒店評論 時間:2023-03-24 10:03:33

“上班還是上進?我選擇了上香!”最近這句話成為學生中的流行詞,比考試前拜錦鯉之風更勝。社會新聞上也多次報道了“年輕人喜歡去寺廟”的現象。這種風是被媒體吹熱的,還是在大學生群體中真正流行,本著求真務實的態度,作者針對340名大學生做了一個《旅游地選擇與目標》的問卷, 問卷顯示43.75%的學生選擇周末會去寺廟游玩。


(相關資料圖)

祈福歷來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心理狀態及心理寄托形式,也是中國人傳統的心理慰藉行為。祈求平安福祉,是人類活動自開始以來至今不斷持續的社會活動,祈福心理也成為中國人趨吉辟邪的精神寄托。到寺廟祈福是當下年輕人釋放壓力的方式之一。

現代年輕人的祈福心理和祈福形式區別于傳統方式。大學生更注重個性化的祈福表達方式,對祈福的載體在形式美感上有較高的要求,同時,年輕人更多通過自身主觀價值評價來進行祈福意愿的表達, 所以大學生們會前往寺廟寫許愿卡、掛愿望鎖、種愿望樹,寫瓦片祝福等等。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這使人們精神寄托得到物化表達從而達到心理安撫及慰藉作用。

大學生祈福的主要類型圖

寺廟游尋求寧靜和平。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和壓力使得許多大學生感到沮喪和疲憊。他們可能會轉向寺廟以獲得短暫放松或平靜,或者尋找更深刻的內心平靜。寺廟中的香味、聲音、某些物品等能夠給年輕人撫慰心靈的安全感,讓其平靜地享受當下。

寺廟游中接觸傳統文化。寺廟也是中國俯角文化的體現,許多年輕人對佛教文化和信仰感興趣,并通過參觀寺廟接觸傳統文化,或者通過寺廟學習禪宗的修行方式。現在的年輕人在高壓下,失眠,腰椎,頸椎疼痛似乎已經成為常態,可以通過學習一些冥想,“八段錦”等放松身體,改善睡眠。

寺廟游的社交。可以結識具有相同興趣的朋友。俗話說相識滿天下, 相知何幾人。在特定的場合,遇到志同道合的一群人,似乎也成了一種新型的社交方式。

以上是針對大學生調研、訪談得出的真實數據結論,那酒店行業專家們如何看待年輕人中這股寺廟游熱潮?這種現象給酒店哪種啟發?酒店能從中看到什么紅利呢?

谷安迪|天津市旅游協會飯店分會副秘書長

三年疫情的創傷和環境波動的不確定性,在一定程度上讓年輕人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對寺廟體驗產生了興趣,當然這也不完全局限于宗教氛圍,對于文化價值的好奇心也占有很大比重。

對此,酒店在兩個方面有文章可做。一方面,可以尋覓周邊的寺廟景點,挖掘其中的歷史內容和故事,制作相應的體驗游產品。

另一方面,也可以深挖素齋、佛教文化元素的文創產品等,為店內體驗增加具有特色的文化內涵。

崔立強|廊坊新繹七修酒店市場營銷總監

年輕人為什么熱衷于“寺廟游”?這與國潮文化、漢服文化、新中式國風崛起有關,城市中,尋找與國風文化和漢服文化相關的打卡場所之一就是寺廟,因此為了拍照打卡,很多年輕人愿意前往寺廟;寺廟本身一些紀念品的爆紅,如雍和宮香灰手串等,已經成為年輕人追求的一種時尚單品,所以也會吸引很多人前去購買;疫情以后內卷嚴重,就業和經濟都不太景氣的當下,年輕人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平庸與平凡,寄希望于幻想,希望在自身努力向前的同時獲得一些額外的加持。

韓全政|驛鏡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寺廟游出游半徑可控、出游參照物可選(有寺廟靈驗一說)、出游可以組團(大家一般不排斥燒香祈福),網絡段子戲謔的背后,是新一代年輕人出行或旅游越來越看重精神寄托、寧靜放松、小眾獨處三者平衡,無論是keep中八段錦、太極作為一種年輕人越來越青睞的養生運動,還是茶飲一根人參、保溫杯里泡枸杞等等,折射出年輕人高壓生活、城市森林中短暫逃避、反連接與追求適當寧靜的心態。

瞻新|宜興深氧墅酒店文化與品牌總監

酒店的大落地窗、露營熱等等,無非是接觸自然的心理需求;大唐不夜城、寺廟游等等,誠然是對傳統文化的親近和渴望平心靜氣的安寧向往。

過去的酒店,以硬件星級展示高端;現在和未來的酒店(與景區),以文化自信彰顯價值。而山水、寺廟、大唐的詩歌華服……無疑都是自信的化身。無論運用儒釋道的哪一種,空間、情境越有內容自信,它的氣場越能給予顧客信任、安寧。

東坡名句:“此心安處是吾鄉”——

顧客到寺廟中求什么?到酒店里又求什么?什么能使人安心?安心是需求、是向往、是康養、是流量。需要酒店以產品和服務為基,從更高視野、觀見大勢,真正融合文旅,從本土文化的底層邏輯滿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本文作者職務:內江師范學院 應用心理學專業教師

責任編輯:

標簽: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