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旅游 > > 正文

五一冷觀察:報復式旅游背后是“消費降級”?|全球滾動

來源:藍淵筆記 時間:2023-05-06 11:09:07

五一結束了。這個小長假旅游市場有多火,已經眾所周知,但依然有人提出了質疑:5月5日,“五一人均消費遠低于4年前”的話題,突然在中文互聯網上引發關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隨之而來的爭論是,五一假期的“人山人?!笔遣皇窃诟F游、屬于消費降級?旅游消費力現在到底有沒有恢復?可以對旅游市場的未來,持樂觀態度了嗎?

五一人均消費低于4年前

但旅游消費力上行趨勢不變

首先回到事實本身。從數據上看,“五一人均消費遠低于4年前”是存在的。

根據官方發布的五一國內旅游出行人次和旅游收入,假期人均旅游消費為540元,確實低于2019 年同期水平603元——而且這個數字,還低于2017和2018年。

在國內旅游市場整體表現已經反超2019年的背景下,“人均旅游消費”不及疫情前水平,意味著什么?

國聯證券分析師認為,疫情三年中國居民的資產負債表受損嚴重,短期難以完全修復——五一人均旅游收入較2019年仍然存在缺口,就代表當前消費者信心尚未恢復。大家的錢包還相對干癟,沒那么敢花錢。

這能說明旅游消費力正日益萎縮嗎?答案或許是否定的。

從三年來的節假日人均旅游消費來看,2023年春節、清明、五一三個節令假日的數據,較2021年相比都是正增長(2022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嚴重,所以不做對比)。

同時,2023年春節、清明的人均旅游消費都增長了3%,而五一則增長了9.7%、大幅高于之前的兩個節假日。

這就給出了結論:人均旅游消費處于積極復蘇的通道中,且今年以來保持著上升趨勢。盡管和疫情前相比仍有差距,但截至五一,這個樂觀趨勢還是很明確的。

在整個消費市場大盤里,旅游已經是為數不多可以“拿得出手”的選手了。

五一期間,旅游相關的物價飆升屢屢沖上熱搜,尤其是“酒店刺客”、“民宿毀約漲價潮”這種新聞,引發了多方關注;從官方統計數據中也可知,今年五一旅游出行人次是高于疫情前的,所以這是一輪典型的“量價齊升”。

以此為背景,該怎么理解“人均旅游消費不及2019年”?

答案,或許和出行統計規則也有關系。

交通部給出的數據是,2023年五一假期,全國鐵路、公路、水路、民航預計發送旅客總量2.70億人次(文旅部的數據是2.74億)——其中,從絕對量來看,公路和鐵路是發送旅客最多的交通方式,尤其公路出行是無可置疑的主角。

這就意味著五一機票雖然相比2019年有較大幅度的漲價,但民航出行的量太低了,對人均旅游消費的拉動不大。

其次,公路出行基本屬于中短途旅行,其中有很多本地游、周邊游、返鄉游的用戶,這部分人群可能不涉及過夜住宿,完美避開了“酒店刺客”、也就不產生很高的旅游消費了

當然,今年五一的長線出行需求增長還是很迅猛的,民航和鐵路發送旅客的數量都超過了2019年。

所以,機票酒店價格雖然一路飆升,但在整個旅游消費大盤中可能占比不算高,人均旅游消費也就被拉低了。

正所謂,人類之間的悲歡并不相通:你買你的高價機酒去旅游,我開我的汽車去郊區轉一圈就回家,但我們其實都算五一的旅行者。

五一旅游帶飛一票行業

未來將是穩就業主力軍

從積極的一面看,2023年五一明確了一點,就是旅游市場已經重回增長的上行通道了——這是今年的春節、清明都沒能做到的。

從國內旅游出行人次的恢復程度來看,今年五一反超了2019年19個百分點;而在此之前的三年里,19個節假日中只有2021年的五一反超了疫情前、達到103%的恢復水平。

所以今年五一塑造了疫情以來前所未有的小高峰,它可能預示著中國旅游正式從復蘇轉向振興了。

另一方面,今年五一旅游的火爆,迅猛地拉動了很多消費業態的起飛,比如零售餐飲、服裝、金銀珠寶、煙酒等等,整體來看服務消費的火爆大于商品消費,這也契合五一假期人員流動強度更高的場景。

和旅游強相關的行業里,哪些被帶的最開心?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5月4日發布的增值稅發票數據,我們用“收入同比增長”這個維度做以下排序:

游樂園(11倍)>旅行社及相關服務業(4.4倍)>公園景區(3.5倍)>休閑觀光活動(3.3倍)>旅游游覽和娛樂服務業(3.2倍)>住宿服務(52.3%)>餐飲服務(32.8%)>室內娛樂服務(23.8%)。

顯然,旅游對于整個線下消費來講,就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火車頭,值得相關部門更多的關注。

另外,旅游市場的紅火,對于激發內需本身也有著強力拉動的作用——因為旅游在創造就業方面是可依賴的對象。

據申萬宏源分析師,在吸納就業的全國行業中,剔除第一產業后,2022年我國前五大行業占據就業人口的 67.2%:而其中批發零售業、交運倉儲以及住宿餐飲,都和旅游強相關。

今年五一旅游市場的火爆,會為行業樹立更堅定的振興信心,諸多人才也將加速流入旅游業。比如假期時“忙到飛起”的導游群體,在疫情期間曾大量流失,而今年旅游市場一路火爆之后,很多人重操舊業、回歸了導游崗位。

旅游可能是為數不多有能力“自我救贖”的產業,打破“人員失業-口袋沒錢-消費不足”的惡性循環,這一點值得注意。

高端旅游消費力顯著抬頭

地產一鯨落萬物生?

事實上,在“人均旅游消費力恢復不足”背后,也應該看到高端旅游消費的抬頭。

據Fastdata極數發布的《2023年中國旅游業復蘇趨勢報告》,今年3月的數據顯示,高收入群體旅游需求復蘇更加強勁,這在旅行平臺的相關五一數據上得到印證。

比如,五一期間兩艙機票(頭等艙、商務艙)訂單漲幅超過經濟艙水平,兩艙機票單程均價為2443元,訂單量較2019年同期增長近80%。租車自駕游訂單平均花費超1000元,同比去增長五成;豪華車及舒適車車型需求增加,訂單同比均增長80%以上。

高收入群體追求的高品質出游,和崇尚窮游與高效的“特種兵旅游”同時出現,似乎正是旅游消費力結構分化的某種隱喻。

這個世界也很大,裝得下所有人的悲歡。

再提一個和旅游弱相關,但也很有趣的觀察點。

今年五一假期前4天,30個大中城市商品房合計銷售45.72萬平方米,是2019年以來同期的最低水平。

分城市層級看,二、三線城市商品房銷售面積都是2019年以來同期的新低;一線城市相對較好,對全國總量的貢獻達到了42%,遠超歷史同期水平。

這意味著兩點:一是目前房地產市場依然慘淡,二是一線城市的購房者比二三線要多。二三線城市的消費者不再熱衷買房,那他們手中的錢流向哪里了?

Fastdata的一份數據顯示,今年3月中小城市的旅游用戶需求率先釋放,活躍度遠超一線城市——這或許是個巧合,也可能不是,但已經有很多聲音提出,房地產的衰落,恰好讓其他很多消費行業得以獲益。

所謂一鯨落、萬物生,真是個令人唏噓的場景。

旅游市場真正未來風險

宏觀經濟能不能繼續給力?

說回“大家錢包都干癟了”的宏觀現實。這是旅游消費一個避無可避的大背景。

光大證券分析師認為,從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費數據看,居民收入增速提升、消費傾向開始回升,已經高于 2020-2022 年,但尚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以 2019 年為基期的復合增速看,今年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提升至 6.4%,高于去年四季度的 5.6%,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速提升至 5.0%,高于去年四季度的 3.0%。一季度居民平均消費傾向為 62.0%,已經高于 2020-2022 年同期均值 60.9%,但距離 2019 年同期的 65.2%仍有一定差距(@光大證券)。

而消費不振這個事,又和目前的就業形勢有很大關系:今年一季度,青年群體就業壓力還很大,16-24 歲人口失業率抬升1.5個百分點至19.6%、創歷史同期新高。

申萬宏源分析師認為,五一人均旅游消費恢復不足,可能就是“就業壓力下居民收入恢復偏慢”的反映。

但這不是最關鍵。因為一季度支撐旅游產業走向繁榮的商旅出行,可能也現出疲態了。

4月30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49.2%,低于臨界點,比上月下降2.7個百分點;綜合PMI 產出指數為54.4%,低于上月2.6個百分點。4月PMI 重新回落至榮枯線之下,表明經濟復蘇勢頭尚不穩固,尤其是國內內需不足的問題仍然突出(@中泰證券)。

以酒店市場為例,從春節之后各地就迎來“拼經濟”熱潮,大家紛紛出門要搶回失去的三年,這引發了商務出行的熱潮,也帶動了酒店價格的一路飆升,甚至有媒體報道“打工人出差都出不起了”。

但商務出行的最終目的,是要拿回訂單的——如果一頓操作猛如虎,最后發現找不到買單的人,這股熱潮還能持續多久?

拆分4月的PMI數據來看,可以發現,消費與商務出行相關的服務業繼續恢復,交通運輸、住宿、文化體育娛樂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高于60,但與企業生產活動密切相關的行業(如互聯網軟件及信息技術服務、貨幣金融服務、租賃及商務服務等),就沒有這么高的數字了。

這是一個值得擔憂的信號。

所以,現在旅游業景氣度最大的不確定因素,還在于宏觀經濟層面。大家再憋瘋了想出門玩耍,旅游業也不可能獨立于經濟規律、完全逆勢生長。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

我們繼續保持觀察。

責任編輯:

標簽: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