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聚焦 > > 正文

首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理論研討會 今日在銀川舉行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2020-09-18 15:40:47

首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理論研討會18日在寧夏銀川舉行。當天,來自沿黃九省區的專家學者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把脈問診”、建言獻策。

黃河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生態走廊,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工作十分重要。寧夏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段慶林表示,必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同時要繼續加強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發展,構建綠色制造體系。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王福生介紹,水資源短缺制約黃河流域發展,多年來,西北地區水資源開發率已達0.5以上,超過國際公認的0.4的合理水平。為此他建議,應加快推進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水資源保障。

黃河流域九省區人口占中國的三成左右,地區生產總值約占中國的四分之一強,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潛能。

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郝憲印表示,黃河流域內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資源相對富集,構建黃河流域大市場成為可能;同時,黃河流域自古就有向西開放的傳統和優勢,應深度融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朋友圈,推動黃河流域各省區的國際產能合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人文交流。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司曉宏分析稱,黃河流域橫跨東、中、西部,受各地鄉村經濟發展水平、營商環境、交易成本差異等因素制約,中東部省份對西部省份鄉村經濟發展的帶動力仍顯不足,因此需培育黃河流域鄉村經濟建設共同體,形成“一盤棋”格局。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華夏文明之源,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亦引起了專家學者的關注。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高春平建議,應成立“沿黃九省區省級社科院黃河文化研究聯盟”,以聚集黃河文化研究力量。

“長江和黃河組成中國的兩股文化‘核苷酸鏈’,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李后強則認為,研究中國文化應把長江和黃河作為“雙聯體”進行整體分析。

據了解,黃河流域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經濟地帶,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成為了重大國家戰略。(記者 楊迪)

責任編輯:

標簽: 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投稿合作 | 法律聲明 |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2017-2020   太陽信息網京ICP備2021034106號-55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55 16 53 8 @qq.com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