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聚焦 > > 正文

國內醫藥創新投資步入“理性期” 創新藥企調整策略穿越低谷 每日速遞

來源:證券日報 時間:2023-09-27 15:51:56

本報記者 張 敏

見習記者 熊 悅


(相關資料圖)

“沒有一個寒冬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9月25日開幕的第八屆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上,談及國內生物醫藥產業的未來時,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如此表示。

以創新為驅動的生物醫藥產業高度依賴資金支持。在經歷了2021年前后的投融資熱潮之后,近兩年,國內生物醫藥投融資整體遇冷。

《證券日報》記者在參會時觀察到,大會開幕當天的兩場專題討論會上,資本寒冬、估值去泡沫成為被反復提及的關鍵詞。與此同時,苦練內功、持續創新、擁抱合作,成為諸多創新藥企穿越低谷的共識,行業回暖、迎來春天,更是讓業界翹首以盼。

回歸冷靜

實際上,不管是創新藥企高層人員,還是行業協會政策研究者、醫藥投資人士,多傾向于認為此輪生物醫藥資本遇冷,與其說是行業正在“經歷寒冬”,不如說是讓行業“回歸冷靜”。

“過去幾年的投融資熱讓藥企感覺良好,現在是時候回歸到原來的價值了。”先聲藥業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任晉生表示。

目前,國內醫藥創新投資正在從“盲目期”步入“理性期”。一級市場上的投資機構對于創新藥項目的投資趨于謹慎,創新藥項目的估值也重新被審視。

Wind數據顯示,過去三年,醫藥生物行業在二級市場的估值波動明顯,目前行業整體估值已回歸到2020年初水平。同時,一級市場投融資謹慎,今年上半年融資總額同比下滑,單筆融資額降低。

醴澤資本管理合伙人李凱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本質上創新藥的投資模式只有一個,就是找到一個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醫藥創新本身是高風險行業,資金是非常寶貴的,此前創新藥企為推高自身估值而做的低效投入,在當前的資本環境下將難以為繼。

在這種大環境下,國內創新藥企也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研發靶點選擇及管線布局。貝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丁列明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當前的確有很多創新藥企面臨資金困難,貝達藥業已經靠創新藥產品銷售實現正向現金流,生存已不是問題,但公司仍理智對待目前的現狀。

穿越低谷

市場對生物醫藥產業存在剛性需求,因此長遠來看,業內人士對行業發展仍持樂觀態度。任晉生認為,眼下的資本寒冬讓創新藥企感覺有點“冷”,但是企業自身經營并未發生太大的變化。

做差異化的創新產品、緊盯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為后續商業化奠定基礎,依舊是藥企做創新研發的核心主線。記者從幾位國內創新藥企高層人員處了解到,為適應資本寒冬、靶點內卷的行業發展現狀,這些藥企在研發管線的布局、再融資策略的選擇等方面有所變化。

“在研項目上要進行價值排序,保證重點項目投入。同時適當做一些資金儲備,比如考慮適時發債進行再融資、適當增加負債率、使用銀行授信等,將資金真正用在‘刀刃’上面,以保證在研項目的順利推進。此外,現在也是尋找一些優質項目的好時機。”丁列明表示。

和黃醫藥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蘇慰國表示,身處資本寒冬,藥企們都需做好準備。在融資環境更為嚴峻的情況下,和黃醫藥目前的策略是盡快實現盈利,達到自給自足并進入可持續發展模式。對于資金投向,會有更加謹慎的決策。“以前我們臨床研究沒有資金方面的壓力,但是現在對于產品管線的臨床研究會反復分析和有所選擇。同時,對于決定哪些管線產品優先開發、進入商業化方面,不是所有產品都推,而會重點推在全球范圍內具有更高競爭力和市場價值、商業化成功性更高的產品。”

整體而言,幾家受訪的頭部創新藥企的產品管線布局策略正逐步向專業聚焦轉變,即將有限的資源和力量集中到最有價值的差異化品種上,或是對產品進行多適應癥開發,以實現產品價值最大化。

宋瑞霖表示,當前國內醫藥創新不缺產業政策,缺的是市場政策。“資本從來都不是因為一個產業政策就投資的,一定是看到未來的市場??梢杂卯a業政策來刺激投資,但就可持續性發展而言,需要一個良性的市場。”

宋瑞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目前國內醫藥創新力量還比較弱小,一方面,需要市場在創新藥支付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包容度;另一方面需打通創新藥進入市場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在融資渠道方面,宋瑞霖提到,政策層面上,如何保證融資平臺和資本退出平臺的暢通,也非常重要。

責任編輯:

標簽: 資本 商業化 投融資 產業政策 生物醫藥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