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企業 > > 正文

5年,73歲的她從學生變成了老師

來源:實況網 時間:2023-09-11 16:53:48

記者/吳宇

編輯/隋文

手機課堂上的老人們

趙思云今年73歲,幾年前隨女兒來到北京。原以為大城市生活很精彩,但她每天除了買菜、做飯、干家務,就是窩在家里看小說。

雖然女兒給她配了智能手機,但除了通話、微信聊天,其他功能她都不會,在這個處處離不開手機的時代,她感覺寸步難行,不會叫車、不會網購,甚至連存儲圖片都不會……

像趙思云這樣的老人還有很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8億,占總人口的19.8%。其中在70歲至79歲的老年人中,使用智能手機的僅占31.2%。

如何幫助老人跨越“數字鴻溝”、拓寬能力半徑,重新構建他們與社會的聯結感,重新找回他們對生活的自主性和掌控感,成為老齡化社會的一道命題。

智能手機已經成為現代生活的必備工具

困在智能手機外的“能力半徑”

在楊諾的記憶當中,母親趙思云的生活一直很簡單,很少出去轉悠,也沒有別的需求,每天就是在家與菜市場做兩點一線運動。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手機對趙思云來說,只是通話、微信聊天的工具,其他的功能,她都不怎么會用。一次,她想在網上買個東西,女兒說,想買什么告訴她,她來買。然而女兒常常被其他事情牽絆,買東西的事常常被耽擱。

她想學著自己網購,但女兒不贊同,怕她被騙。就這樣,在不經意中,趙思云拓展“智能半徑”的機會一次次被拖延。

實際上,退伍軍人出身的趙思云,曾是一名“前沿”的通信兵,當初也是一把技術好手,沒想到如今卻被小小的手機難住。

那是2018年,距離第一款智能手機面世已經過去好幾年了。對一些生活在一線城市的老人來說,智能手機只是一部能發語音、打視頻的彩色“小靈通”。

生活在北京的退休公交司機張巧,也是在這一年偶然“被拓寬”了智能手機“能力半徑”。2018年,張巧遭遇了一次疾病的考驗——乳腺癌治療。漫長的化療期間,她每天就盼著兒子能發些孫女的視頻,一遍一遍地看,以此緩解思念。后來,在同病房一位大姐的幫助下,她學會了與孫女視頻通話,甭提多開心了。不僅如此,她還完成了第一次網購。張巧發現,原來有事情做的時候,即使是住院的日子也不難熬。

出院后的張巧,偶然發現北京鏈家在社區開辦的“我來教您用手機”課,解鎖了更多手機技能。巧合的是,那年5月,趙思云也加入了自己家附近的“同款”鏈家手機班。自從找到了“組織”,趙思云一學就是五年。

吳淑萍在給老人們上課

像年輕時一樣自主掌控生活

第一節手機課設在安貞西里社區,那是2018年5月。

作為“我來教您用手機”公益課堂項目最早的參與者和設計者,吳淑萍對當時的印象很深。

第一次開課的時候,不大的會議室擠得滿滿當當,甚至有從房山、燕郊專門趕來聽課的老人,大家學得很認真,像小學生一樣邊聽邊記筆記,不懂的地方會拉著老師反復問。

但是項目推進之初就伴隨著一些質疑,有人懷疑他們的“目的”:是不是又讓老人下載收費軟件?是不是又讓我花錢買東西?是不是作秀……

諸如此類的質疑讓這些來講課的年輕人心里很不好受。但越是深入與老人們接觸,吳淑萍就越不想放棄:“幫助這些老人擁有他們應有的能力,讓他們重新擁有像年輕時候一樣自主掌控生活的能力,成為我堅定把這件事做下去的源動力。”

不僅愛心可以發芽,善意也能夠將質疑沖淡。每次在一個社區開新班,課堂規模都會經歷一個逐漸擴大的過程。第一節課后,來聽課的老人會越來越多。

如今,5年過去,手機課堂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課程教材從薄薄的幾頁紙,到現在多達126頁。從鮮少被相信,到如今有2000余名北京鏈家經紀人參與其中,為累計13萬人次的老人開班講課。

5年持續不斷的善意也漸漸收獲了回響。

楊諾明顯感覺到了母親找到“組織”后的變化。這幾年,趙思云常常會主動給她分享很多自己看到的、學到的東西,而楊諾則驚喜地發現,母親在掌握了新技能、擴展了新的認知領域后,也變得更加積極。

學會手機繳費后,家里的水電費繳費任務不聲不響地“承包”給了趙思云。很久之后,楊諾才發現,自己已經很久都沒繳過家里的水電費了。一問,才知道母親學會了手機繳費。

“這幾年,明顯發現母親和我之間的話多了,日常聊天,也不只是家長里短那些事兒,整個人也開朗了許多。”楊諾說。

老人教老人使用手機

成為銀發志愿者帶動更多人

“按住這張圖片,根據箭頭方向,把它拖拽到上面,放置,接下來點保存,這張圖片拼好后,再點繼續拼圖。”今年8月末的一個下午,在北京鏈家一門店的多媒體室,趙思云作為老師站在大屏幕面前一步步地講解著,而臺下坐著的學員,則是和她一樣的“銀發”一族。

今年5月,北京鏈家發起了“銀發志愿者”招募,希望為學有所成的老人搭建一個平臺,讓老人在這里發揮余熱。趙思云由此被認證為首批“銀發志愿者”,由于喜歡攝影,她便選擇擔任手機課堂中的“手機攝影”講師。主講手機攝影的構圖和修圖App的各種功能。8月以來,她已經上了三次課。

5年中,趙思云沒有停止在手機課堂內外的學習。每節課,她都會認真記筆記,課下也會反復練習。她喜歡拍照,在她的手機里,存有1萬多張圖片和400多個視頻,除了拍照,她最喜歡琢磨修圖App的各種功能。每次發圖到朋友圈后,都會有很多人問她是怎么做的,她便樂顛顛地給別人解釋。

當天課上,趙思云主講的App是“美圖秀秀”,教學任務是讓大家了解如何利用App的拼圖效果,拼出一個桃心形“九宮格”。每周五的手機課至少要上一個半小時,趙思云一般都會用好幾天來準備課件。

講臺下坐著的二十多名老年人都拿起手機,按照趙思云的講解,一步一步跟著操作起來。遇到操作不明白的地方就大聲提問。

對于這種老人間互助的形式,心理學專家認為,與年輕人三下五除二的操作相比,老年人更懂老年人哪里需要停頓、哪里需要重復講解,也會更有耐心。

和趙思云前后開始上課的張巧,也成為了這批“銀發志愿者”之一。她在課堂中扮演志愿者助教的身份,幫助聽課的老人答疑解惑。她性格開朗、做事細致,在班里逐漸成為了凝聚大家的主心骨。

教育學專家表示,老年人之間互相教學,是一種很好的方式。老人的生活節奏、話語體系相似,互相之間尋求幫助比較容易。更重要的是,老人之間有相互帶動的效應。一個人站上了講臺,就會有更多老年人敢于邁出這一步。

一項針對生活在療養院中老人的研究表明,老年人能否感受到“被需要”和“決定權”,會對他們的生理健康產生一定影響。正如趙思云,即使耗費幾個小時為其他老人準備課件,也不覺得辛苦,精神狀態反而更加積極健康。

統計數據顯示,當前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占據總人口的19.8%。社會各界均在積極探索如何擁抱老齡化。在這個過程中,老年人精神層面的生活質量,不應該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把北京鏈家5年來推行公益手機課的探索過程作為一個切面,可以看到,由年輕人主導,幫助老年人學習技能,進而讓老年人完成“從學到教”的轉化,在互助中尋求價值,已經出現了銀發志愿者這樣的“微光”?;蛟S,這個樣本可以為老齡化這個大問題找到一步小小的“解答”。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除吳淑萍外其余人物為化名)

 

責任編輯:

標簽: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投稿合作 | 法律聲明 |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2017-2020   太陽信息網京ICP備2021034106號-55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55 16 53 8 @qq.com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