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熱點 > > 正文

“直播賣貨全靠演技”不可取

來源:北京青年報 時間:2020-08-05 10:33:52

妻子為了銷量不得不降價賣貨,卻因此被丈夫辱罵;主播為了給粉絲低價折扣,自掏腰包補齊差價……從去年開始,這樣的場景就出現在一些平臺的網紅直播間中,部分主播在PK或連麥過程中,通過惡意砍價、吵架、辱罵、演戲等方式,誘導粉絲購買劣質電商團伙的商品,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日前,某平臺對部分主播作出停止直播14天的處罰。

真可謂是“直播賣貨,全靠演技”,以這些不光彩手段誘導粉絲購買商品,嚴重違背了社會公序良俗,也屬于欺詐消費者的行為。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的規定,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中,采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行為,就是欺詐消費者的行為。而“直播帶貨”演變成“演戲賣貨”,自然屬于以虛假或引人誤解的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的情形。

在“演戲賣貨”這類消費欺詐中,主播收獲了打榜的錢以及與商家合作的費用,商家以不錯的價格賣出商品,有的還是劣質商品,而粉絲則成為被“套路”的消費者。因為信息不對稱,還以為商家吵架、主播砍價等跌宕起伏的“劇情”是為自己好,這對消費者非常不公平,導致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損。因此,電商平臺有義務采取措施進行治理,以營造一種公平、協作、善治的網購環境,這是平臺的職責所系。

當然,治理“演戲賣貨”不能止于平臺自罰商家,還需市場監管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平臺給予封禁直播的處罰時間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市場監管部門應暢通舉報機制,對每起“演戲賣貨”加大執法力度,同時細化直播賣貨的規矩與制度,防止打擦邊球。

作為消費者也應當擦亮眼睛,隨著“直播帶貨”興起,貨不對板、質量堪憂、售后維權難等投訴逐漸增多,早就應該讓人們長教訓。在“演戲賣貨”中,主播與商家花那么大的力氣“飆戲”,肯定是“無利不起早”,當商品的價格砍成所謂的“骨折價”,那么就要小心了。一些消費者對于“演戲賣貨”并不買賬,質疑“在哪里請的演員”“沒演好”等,就是明智的。別忘記了春晚小品《賣拐》中的那些套路。(李秀榮)

責任編輯:

標簽: 直播賣貨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投稿合作 | 法律聲明 |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2017-2020   太陽信息網京ICP備2021034106號-55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55 16 53 8 @qq.com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