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熱點 > > 正文

國際通脹壓力持續 中國成全球物價“穩定器”

來源:第一財經 時間:2021-11-23 08:59:50

今年主要經濟指標尤其是通脹持續超預期,供給收縮深刻影響了經濟增長、物價和資本市場走勢,同時一度引發了市場對“滯脹”風險的擔心。

據國家發改委官方微信21日文章稱,與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物價普遍“大漲”相比,我國物價水平總體處于可控范圍。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保持國內物價總體平穩運行,不會出現物價全面上漲的“通脹”情況,完全沒有必要過于擔心,而且與國際通脹的愈演愈烈相比,我國才是全球物價水平的“壓艙石”與“穩定器”。展望未來,國際通脹壓力仍將持續一段時間,而我國物價總水平則將保持在合理區間。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此前也明確表示,盡管國際能源價格上漲帶來的輸入性影響還在持續,但是國內各方面加大增產增供的力度,增加對企業財政和金融的支持力度,這些都有利于降低生產價格上漲的壓力,減輕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傳導。同時,從居民消費價格來看,目前整體漲幅還是比較溫和的,10月份同比上漲1.5%,核心CPI上漲1.3%。

11月19日央行發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認為,通脹壓力總體可控。2021年第三季度,消費市場供需基本平穩,豬肉價格持續下降帶動CPI漲幅降至1%下方。10月CPI同比上漲1.5%,預計四季度CPI溫和上漲,總體保持在合理區間內平穩運行。與此同時,受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部分高耗能行業產品提價和低基數等因素影響,PPI漲幅繼續擴大,短期內可能維持高位。

PPI不斷創下新高

今年以來,國際范圍內受極度寬松政策、供給瓶頸等因素影響,物價水平明顯上行,告別長達十余年的“低通脹”時期,部分經濟體已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通脹”現象,與我國物價總體可控形成鮮明對比。

國際物價水平明顯上行,多國CPI、PPI升至多年高位甚至創歷史新高。從CPI看,10月份美國、歐元區、俄羅斯(9月份)、巴西、 土耳其同比分別上漲6.2%、4.1%、7.4%、11.1%和19.9%。其中,美國創近31年新高,歐元區追平歷史最高水平。

從PPI看,10月份美國、歐元區(9月份)、日本、俄羅斯(9月份)、巴西、土耳其同比分別上漲8.6%、16%、8%、26.3%、26%和46.3%。其中,歐元區、日本分別創歷史新高和近41年新高。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劉志成表示,本輪國際通脹是多種因素交織疊加、共同推動的結果,但根源是以美國為代表的主要發達經濟體實施的極度寬松財政貨幣政策,以及疫情防控失序等引發的供應鏈紊亂問題。

國內來看,受特殊天氣、部分商品供需矛盾及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10月CPI明顯回升;而受國際輸入性因素疊加國內主要能源和原材料供應偏緊,PPI同比再創歷史新高。

國家統計局10日發布2021年10月份 CPI和PPI月度報告。數據顯示,CPI上漲1.5%,漲幅比上月擴大0.8個百分點;PPI同比上漲13.5%,漲幅比上月擴大2.8個百分點。

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對第一財經表示,一是食品價格上漲,其中蔬菜價格出現較大幅度提高,同時豬肉價格環比降幅大幅收窄,也有助于食品價格企穩提高;二是受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影響,上游價格部分傳導至下游,非食品和服務類價格提升較多。預計年內CPI呈整體提高趨勢,但漲幅溫和。

三季度以來,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逐漸顯現,與此同時,在供給約束下,PPI不斷創下新高。業內擔憂,如果需求低迷,PPI居高不下,中下游企業被擠壓,經濟已有的風險顯著加快暴露,經濟有可能出現一種“增速偏低、價格偏高、效益下降、風險增大”的“類滯脹”不利局面。

對此,付凌暉15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回應稱,總的來看,由于三季度受到疫情和汛情等因素的沖擊,經濟增速有所放緩,同時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帶來的輸入性影響和國內部分能源、原材料產品的供給偏緊,也造成了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漲幅擴大?!翱雌饋砗孟癯霈F了一些滯脹的表象。但是這種情況是受到短期沖擊因素造成的,是一種階段性的狀況?!?/p>

PPI向CPI傳導時間拉長

市場對本輪通脹的一大關注點是,PPI將在多大程度上向下游傳導。近來由于成本持續上漲,部分下游生產企業開始漲價。

伍超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年初以來,PPI向CPI的傳導就開始了。具體表現為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剔除豬肉價格后的CPI、非食品價格走勢,均與PPI高度同步。

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宏觀分析師羅志恒分析,為保住市場份額,下游廠商能夠忍受短期的利潤下降乃至虧損;但當全行業虧損、部分廠商被迫退出,成本上升便會導致商品提價或降低質量。受原材料、包裝、運輸等成本上升影響,近期調味品已紛紛漲價,上游PPI終將傳導至下游CPI。

中信證券表示,原油價格對居民消費品價格的傳導,已經通過影響農用工業品價格和交通通信價格兩個渠道發生了。受農藥、化肥價格帶動,10月食品價格中的淡水魚、雞蛋和食用植物油分別漲價18.6%、14.3%和9.3%;原油價格持續處于高位,導致汽油和柴油漲價超過30%,最終反映在CPI中交通通信價格上漲7%。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日前在鋼鐵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此前的初期預判是,中長期大宗商品供求關系的基本面并未有大的改變,多數人認為PPI上漲是短期的,并且向CPI傳導有限,但實際情況是上漲的時間在明顯拉長,主要影響因素已經由需求側轉向供給側。

他表示,本輪通脹有全球范圍內流動性超級泛濫的背景,美聯儲過度寬松已超歷史上任何時期。油價、房價等供給剛性強的產品價格漲幅較大,芯片短缺還在持續。

“這些因素是否會讓上游漲價向中下游的傳導能力加強,還需要繼續觀察,目前還好。”劉世錦說。

CPI或將保持溫和上漲

關于下階段物價走勢,付凌暉表示,我國糧食生產有望再獲豐收,生豬產能總體恢復,豬肉價格同比還在下降,拉低CPI的漲幅。同時,從工業和服務業供給的整體情況來看,市場供應還比較充足,CPI不具備大幅上漲的基礎。綜合這些情況來看,我國經濟有望繼續穩定恢復,居民消費價格仍將保持溫和上漲的態勢。

招商證券認為,2022年居民消費將呈現“緩慢但卻持續”的復蘇狀態。生豬供需將在2022年下半年趨于平衡,PPI對CPI的傳導仍局限在燃料等少數領域,消費持續低迷,CPI并不具備全面上行條件。

羅志恒預計,2022年上半年穩增長壓力較大,PPI同比下行,CPI同比穩定在1.5%左右,貨幣政策將迎來放松的窗口期。

近段時間以來,國家層面繼續加碼保供穩價、擴能增產,特別是煤炭價格已經回落,預計后期生產資料價格漲幅將有所放緩。疊加基數抬升,PPI同比或將在11月出現回落。

央行發布的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認為,展望未來,國際疫情仍存在不確定性,但考慮到我國是全球主要生產國,經濟自給能力較強,有利于應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海外通脹上行的影響??偟目?,我國總供給總需求基本穩定,央行實施正常貨幣政策,有利于物價走勢中長期保持穩定。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總體上看,目前通脹對貨幣政策的掣肘有限,但國內外經濟恢復中的不平衡不均衡因素仍然較多,對政策調控的考驗也有所加大。宏觀政策要繼續做好跨周期調節,加強政策前瞻性和協調性,加大力度提振內需,激發經濟增長動力,緩解主要能源品供需矛盾,繼續幫助市場主體應對原材料漲價的影響,應對好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等風險沖擊。

值得一提的是,為緩解物價上漲對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影響,時隔五年,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迎來第三次調整。

國家發改委、民政部、財政部、人社部等六部委下發通知,健全價格補貼聯動機制,保障對象適當擴圍,并提出要將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常態化調整與價格補貼聯動機制政策銜接,實現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同頻共振”,不斷增強困難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價格補貼聯動機制建立于2011年,是在正常發放最低生活保障、失業保險金等基礎上,額外發放的一項補貼。這一機制曾在2014年、2016年經歷過兩次調整。此次調整延續了2016年以來的啟動條件、層級和聯動方式,保障對象略有擴圍,相關事項更加明確、細化。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

責任編輯: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