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熱點 > > 正文

時報觀察丨銀行理財產品破凈 投資者教育也需精準投放

來源:證券時報 時間:2022-03-23 09:35:52

在股市和債市調整之際,一向以“穩健”標簽示眾的銀行理財產品,也出現了破凈。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22日,全市場28624只銀行理財產品,破凈已達2263只,另有2143只產品徘徊在破凈邊緣。

在人們的印象中,保本、保收益是銀行理財產品的標簽。不過,在資管新規發布和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之后,銀行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價格波動已開始反映到產品的凈值走勢上。

由此,在近期市場波動較大的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客戶投訴量也出現了明顯上升。實際上,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中,很大一部分是受此前在銀行購買金融產品獲得預期收益的影響選擇再度購買,但投資者本身對于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并不了解,過去的“剛兌”等理念仍然較深。

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有不少銀行理財子公司選擇集中發售權益產品,市場也積極認購。但在股市出現波動時,投資者立馬轉向固收類產品。在凈值化轉型的大背景下,理財產品盈虧情況與投資標的波動緊密相連,銀行客戶要接受凈值的“大起大落”,確實還需要加強投資者教育。

在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的起步階段,投資者是不太可能一下子就摒棄保本、保收益的想法,對于自己購買的理財產品出現凈值大幅波動的接受程度有限。

同時,年輕人、老年人等不同投資者常常對于自身的投資風險偏好存有不客觀的認知,對于市場也缺少理性、正確的認識,難免出現對理財收益期待偏高的結果,風險承受能力與財富難以達到平衡。這也對銀行在理財產品特點介紹與投前教育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年輕人的情況來看,多數年輕人在理財投資時善于參考別人的經驗,多受社交圈影響,多方位、多平臺獲取信息。也有一些較為冒進的年輕投資者,抱有一夜暴富等不切實際的幻想。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銀行等機構有效利用自己的多媒體平臺,結合年輕人活躍的社交平臺與閱讀習慣,進行投資者教育的“精準投放”。

既要提示謹防金融詐騙,又要呼吁投資者合理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對于機構來說,在市場下行時期,需要持續進行投資者的安撫工作。在市場波動加大的情況下,投資者需要更加注意政策變化,更加主動地了解理財產品,這也是進行投資者教育的絕佳良機。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

責任編輯:

標簽: 銀行理財產品 投資者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