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熱點 > > 正文

改造“城中村”,機器人產業集群獲空間增量

來源:文匯報 時間:2023-10-27 10:11:22

改造“城中村”,機器人產業集群獲空間增量

上海機器人產業園處于年產值200億元發展關口,將增約41萬平方米產業空間

上海智能機器人產業正邁入黃金發展期。一組數據為證:目前,上海規模以上企業機器人密度已達260臺/萬人,是世界機器人密度平均水平的兩倍多。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邊是勢不可擋的產業發展,另一邊是需要不斷挖潛的承載空間。

 

以上海機器人產業園所在的寶山區顧村鎮為例,轄域內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產業產值規模處于200億元關口。如果升級產業集群,就需要更多空間載體。

近日,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正式批復關于寶山區星星村、譚楊村“城中村”改造項目。機器人產業集群也有望借助這一項目的騰挪開發而有了空間增量。該項目將在上海機器人產業園東西兩翼推進“城中村”改造,建成后新增約41萬平方米產業空間,擬打造上海機器人創新創業中心、工業軟件(元宇宙)科創基地、核心零部件研發基地和產業配套基地。

寶山區房管局局長須慶峰解釋,通過土地收儲,該項目將更好把握開發時序,優化功能承載,統籌做好產業發展、功能承接、服務配套,解決職住平衡等問題,持續深化區域更新。

歸并毗鄰地塊,打包開發

“城中村”開發中常遇到一類問題:“大塊頭”易動,“小個頭”難改。

須慶峰口中的“小個頭”,正是體量偏小的“城中村”。地塊面積有限,學校、公園、菜場、體育設施等公共服務配套很難一一配齊。單一地塊難形成規模效應,收入產出的計算題難解,市場力量也缺乏興趣。在一輪輪城市更新中,這些“小個頭”地塊改造成了難啃的“硬骨頭”。

此次星星村、譚楊村“城中村”改造項目,為規模體量不大的“城中村”試水了一條改造新路——“打包”。兩個地塊整體改造,一邊偏重生產,另一邊聚焦生活。雙方一起做大改造的“大蛋糕”,在改善民生、資金投入等多重約束中尋找解決方案。

根據規劃,園區東翼的星星村,建成后新增約41萬平方米產業空間,重點打造核心零部件研發基地。目前,上海機器人產業園已吸引集聚了發那科等一批拳頭企業,但減速器等核心零部件仍顯薄弱。該地塊將定向為現有產業“補缺增能”。

毗鄰顧村老集鎮,譚楊村則將規劃25.1萬平方米商品房和3.8萬平方米租賃住房,營造優質宜居新空間。

“園區東擴后,不僅盤活空間,還能提升產業能級。”顧村鎮規劃建設和生態環境辦公室負責人徐靖解釋,比如,部分機器人設備通過集卡運輸,涉及道路提標和整體翻新。新擴增的產業空間在規劃時可提高標準,既滿足企業需求,也避免施工期間影響生產節奏。

區域統籌,“邊角料”煥新

此次“城中村”項目的特別之處在于,不僅關注“村內”,也同步聚焦“村外”業態落后的倉庫、工廠——毗鄰的物流倉庫雖無法被劃入項目改造范圍,但相關部門調整地塊控詳規劃,將倉儲物流功能更新為研發功能。

全市層面,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等部門進一步明確:合理確定“城中村”改造項目規模,支持區域統籌更新。“不僅橫向統籌空間布局,也縱向協調功能規劃,將推進改造與落實城市總規結合起來,算好綜合賬、長遠賬和品質提升賬。”須慶峰介紹,該項目在規劃公共服務配套時,不僅看現在,也看過去、看未來。以體育配套設施為例,在上一輪顧村老集鎮改造中,毗鄰區域已陸續配建了2座體育館,因此該項目將原定的體育館改為體育公園,以梯度化、差異化設計豐富市民群眾選擇。

責任編輯:

標簽: 城中村,機器人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