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社會 > > 正文

對科研學術不端“零容忍”要落在實處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2020-07-23 08:28:27

【科技隨筆】

一向被認為是不太可能出問題的數學論文近期也爆出論文批量造假事件:65篇論文被認為涉嫌造假,包括虛構合作者、使用虛假數學公式、反復抄襲等,其中20多篇已被期刊撤稿。有媒體統計,涉嫌造假的論文署名作者達到77人,分別來自國內44家高校。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而學術不端行為是科學研究的對立面,不僅是阻礙科學進展的大敵,更嚴重損害科學界的聲譽,敗壞了科學研究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

科學研究不是絕對正確的,它總是在不斷地修正和發展中。在這個過程中,每個錯誤都有它的價值——有時,這些錯誤甚至比正確的結論更有意義。但是,如果這種錯誤是有意為之,它不是科學家的發現或創新,而只是為了發表而發表的“皇帝的新衣”,那么,這些論文不僅對科學研究本身沒有任何推動作用,反而會極大地危害科學的發展。更有甚者,將會給整個社會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廈,在不同程度上都要建筑于科技發展的根基之上,只有基礎牢固,才能層層夯實,并且讓我們屹立其上去眺望更遠的未來。反之,如果基礎不牢,那結果一定會是地動山搖。

誠如卡爾·薩根在《魔鬼出沒的世界》一書中所言,科學是在犯錯誤并一個一個地改正錯誤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但如果這種錯誤是蓄意、故意或恣意的,科學研究又該如何回到正軌?又該如何讓公眾真正地相信科學研究沒有出現問題?

當然,科技系統有其自己的糾錯機制,學術期刊的撤稿決定就是其自我糾錯的方式之一,引導著科學研究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來。但是,科學如今已經融入生活的各個角落,它并不能獨善其身,我們也有必要去探究出現這種行為背后的原因和驅動力,進而多管齊下,從源頭根除這種侵蝕科研純潔性的行為。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樂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就表示:“我們大環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科研考核方面,比較注重短期效應和形式上的東西,而忽略了科研最根本的內涵。”應該說,某些科研單位在政策制定時,仍然存在忽視研究內容本身,“以論文論英雄”、盲目追求發表期刊的影響因子的情況,并將之與科研人員的薪酬、獎勵等掛鉤。這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科學研究的功利主義傾向。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來,我們的科研評價導向在進行深入改革,相關部門出臺一系列指導意見和規定,提出對科研不端行為“零容忍”,希望能夠以此為抓手,扭轉學術評價的指揮棒,讓科研真正地體現它的本質,營造出更和諧、更適合科學研究發展的環境,讓真正優秀的科研人員、科研成果脫穎而出。

這樣的努力并非一日之功,更不能運動式、口號式忽冷忽熱。如果“零容忍”不來真的,就是對學術不端的放縱和鼓勵。對科研不端行為的高壓態勢必須持之以恒,讓那些試圖蒙混過關的人無所遁形。唯其如此,科學研究的前景才會越來越光明,科學才能越來越多地獲得人們的信任。那么,就從此事起,我們拭目以待,靜待結論。

(作者:王大鵬,系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

標簽: 科研學術不端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投稿合作 | 法律聲明 |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2017-2020   太陽信息網京ICP備2021034106號-55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55 16 53 8 @qq.com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