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社會 > > 正文

資質履歷真假難辨 網絡云招聘如何能安全可靠?

來源:工人日報 時間:2020-07-29 09:25:18

隨著大中專院校生畢業,加之疫情影響,今年的招聘求職季較往年情況更為復雜:疫情防控期間,迅速走紅的“云招聘”給勞動關系雙方帶來便利的同時,會不會增加雙方的法律風險?曾是疫情高發區,這里的人員求職被拒怎么辦……此外,時常出現的履歷造假、招聘詐騙等現象,也需要求職者與招聘單位擦亮眼睛。本版特推出《就業招聘季法律問題面面觀》系列,以法說事,為共建和諧勞動關系護航。

“云招聘,真是太難了……”7月15日,在四川護理職業學院“2020屆畢業生百日沖刺雙選會”現場,在2選1的就業機會面前,來自藥學專業的龔亞玲不斷為自己打氣,“之前網上投出了海量簡歷,也遇到了各種錯綜復雜的情況,到最后大多無疾而終。”

疫情防控期間,不管是高校招聘會,還是社會招聘,都不約而同地采用了線上云招聘的形式,以避免人員聚集。云招聘也因較之傳統招聘“點多面廣量大”,能夠瞬時將招聘雙方的需求進行匹配對接,極大降低招聘成本而迅速走紅線上。然而數月過去了,資質履歷真假難辨,信息泄露界限模糊,一場面試,因隔屏之距或存在“千”里之差……網絡云招聘所呈現出的短板備受招聘單位和求職者關注。為了一探究竟,《工人日報》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隔屏之距影響發揮

今年3月,教育部明確在疫情沒有緩解之前,暫停舉辦各類高校畢業生現場招聘會,同時利用部、省、校三級聯通的就業網絡體系及社會招聘網站,聯合舉辦24365(24小時365天)校園招聘活動。與此同時,其他各類招聘平臺也都參與其中,線上招聘渠道可謂四通八達。

網絡世界空間無限,云招聘點多面廣量大。幾個月下來,各類線上招聘活動熱鬧非凡但實際的效果究竟如何?

“看起來機會很多,但實際情況并不十分樂觀。”龔亞玲向記者介紹了最近一段時間參加線上招聘的直觀感受。在她看來,線上招聘雖不受地域限制,但也存在弊端,“簡歷的回復率很低,一些自己投遞簡歷看上的崗位和工作內容,面試時卻發現與招聘方實際提供的崗位不符,有時還會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電話,簡歷上的信息可能是被泄露出去了”。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有多家招聘單位表示線上招聘模式,是在疫情背景下的無奈之選。尤其是面試環節,考官與應試者或因為隔屏之距,其效果并不佳,既影響應聘者的發揮,也會讓考官的觀察受到干擾。

知“己”知“彼”不容易

7月24日,工信部通報2020年第三批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名單,包括58集團旗下的“速聘58趕集網招聘”因存在私自收集個人信息、私自共享給第三方、過度索取權限等被要求整改。

企業發布不實招聘信息、個人信息也被未曾投遞簡歷的企業所獲取……應屆畢業生龔亞玲的遭遇背后,是某些招聘平臺運作不規范,入駐企業質量參差不齊,資質履歷真假難辨,口頭約定很可能難以落地,求職者信息也存在被泄露的風險。網絡云招聘的短板顯露后,一些具有公共服務屬性的平臺及時地采取措施避免上述亂象的發生。

今年3月,四川省總工會整合資源,聯合專業招聘渠道和宣傳平臺,在“四川工會”微信公眾號、川工之家APP及合作平臺開通線上招聘服務。

負責此次線上招聘活動的四川省總工會保障部工作人員介紹,在活動組織過程中,他們對應聘者實名制信息和企業資質都有嚴格的篩選和把關,即時提供遠程面試、洽談對接、簽訂意向協議等線上服務,引導職工群眾就近就業。

“這些都是為了招聘活動能夠更加安全可靠,由工會出資購買的付費服務。”該工作人員坦言,盡管已盡最大努力,他們提供給求職者與企業的服務也只能止步于意向協議的簽訂,后續產生的問題,作為活動組織者沒有辦法實時介入。

正如一位求職者所發出的感嘆:一“網”之隔,無法確認自己正處在怎樣的求職環境,同樣也無法準確知曉招聘單位更加真實具體的情況,知“己”不易,知彼更難。這樣的困惑于招聘公司而言同樣適用。

提早準備超前防患

針對云招聘可能出現的法律問題,專業人士建議應在招工求職前做好防范準備。

“不論是平臺公司還是用人單位,違法泄露、傳播、使用他人個人信息的,都可能構成侵權或者違約,并承擔相應的民事法律責任,情節嚴重的可能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方面的犯罪。”蜀鼎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凱表示,為了避免個人信息泄露的可能,求職者應當與用人單位明確其個人信息的使用范圍并就個人信息的保密義務約定相應的違約責任,一旦出現問題就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此外,他還提醒求職者,與企業以口頭約定達成協議但還沒有簽訂書面合同之時,應當注意相關證據的留意與采集,以免出現糾紛后因沒有證據或證據不足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

一些求職者反映部分企業對薪資待遇、招聘人數等關鍵信息模糊表述,招聘平臺信息供給不對稱,給求職者帶來困擾。李凱表示,無論是求職者還是招工單位,都應該在接觸之初對雙方給出的關鍵信息進行核實,平臺提供的信息失實誤導求職者的,根據《侵權責任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特別是即將實施的《民法典》的相關規定,平臺或應承擔連帶法律責任。

“類似情況,如若招聘平臺有免責聲明,則很難追究責任。”四川偉旭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恩惠建議,求職招聘者應注重對優質平臺的選擇,做好關鍵信息的核查工作,條件允許的話,一些涉及到實質性問題的招聘環節,最好在線下完成。如若在達成意向或簽訂合同后發現對方提供了虛假信息、存在欺詐行為后,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可單方面解除合同。涉及到薪酬待遇、勞動條件、勞動保護等方面的信息不實,求職者有權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賠償。同樣,因相同情況,求職者為企業造成實質性損失的,企業也有權解除合同并要求賠償。(李娜)

責任編輯:

標簽: 網絡照片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投稿合作 | 法律聲明 |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2017-2020   太陽信息網京ICP備2021034106號-55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55 16 53 8 @qq.com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