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社會 > > 正文

“醋都”“瓷都”……“都文化”自然口碑才是重點

來源:工人日報 時間:2020-11-17 09:38:57

“中國醋都”只有一個嗎?據11月15日澎湃新聞網報道,江蘇鎮江市日前被授予“中國醋都·鎮江”稱號,鎮江醋業協會會長稱鎮江是第一也是唯一,而出產山西老陳醋的山西清徐縣自2007年起已在推廣“中國醋都”這一城市名片。

我國有很多叫“×都”“××都”的地方,比如“瓷都”“藥都”“酒都”“煤都”“銅都”,以及“小商品之都”“物流之都”等,這些“都”都是(或曾是)某種產業的集群地,產業規模、技術、品牌等往往在國內名列前茅,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代表性。

此番“醋都”之爭背后,更值得思考的,是“都文化”的演化及相關評價規則、機制等。

評價“×都”通常有兩種渠道:一是市場渠道,社會各界經過較長時間的接觸和感知,對一個地方的產業或文化現象自然而然地形成共同的印象和口碑,“×都”稱號實至名歸或者約定俗成。如江西景德鎮的“瓷都”、安徽銅陵的“銅都”以及安徽亳州、河北安國、江西樟樹、河南禹州的“藥都”等,都是經過數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積淀而來。

另一種渠道是行業協會等組織機構認定。比如,中國美術協會、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陶瓷協會等組織曾先后授予福建德化、浙江龍泉、河南禹州、福建永春、河北唐山、廣東潮州“瓷都”稱號,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釀酒工業協會聯合授予四川宜賓、江蘇宿遷“中國白酒之都”稱號,中國食文化研究會授予貴州仁懷“中國酒都”稱號。

當然,這兩種渠道評價出的“×都”也存在不少重合之處,因為某些城市本身在歷史上就具有比較厚實的產業基礎和良好的品牌效應。但有些時候,人們也會對這兩種渠道評出的“×都”出現一些認知落差——自然積淀形成的“×都”往往知名度更高,而機構評出的可能認可度較低。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瓷都”,人們首先想到的多是景德鎮,另外幾個“瓷都”雖被協會認可,但難以撼動景德鎮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值得關注的是,在相關協會、機構等組織的評價規則中,參評“×都”通常需要繳納參評費、服務費等,且相關稱號有若干年的有效期。這樣的規則很可能讓一些更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地或文化代表地“落選”,而個別地方可能出現為了地方形象不惜花錢、跑關系“爭戴高帽子”的情況,導致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公正性、公平性遭受質疑。

“都文化”雖然可能給地方經濟發展和旅游帶來助力,但其本質是一種伴隨產業自然發展而來的現象。因而,“都文化”的事更多的還是應該交給市場、交給社會、交給時間,少一些外力“加冕”和干涉。從這個角度看,爭“×都”的帽子,更要爭一爭的是提升產業影響力的本事。

自然口碑才是最客觀、最真實的,也最具生命力和公信力。“都文化”,“鄉文化”“基地文化”等等,也是這個道理。

責任編輯:

相關推薦:

最新資訊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投稿合作 | 法律聲明 |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2017-2020   太陽信息網 豫ICP備17019456號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514 676 113@qq.com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