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多余器官?闌尾并非演化殘跡切除后可能增加多種疾病風險
臨床上,急性闌尾炎是最常見的急腹癥之一,人一生中患急性闌尾炎的風險為6.7%—8.6%。近年來,我國急性闌尾炎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態勢。
目前,腹腔鏡闌尾切除術仍是急性闌尾炎的首選治療方案。然而,闌尾是一個有功能的器官,切除與否尚存在巨大爭議,需要科學看待,不可“一切了之”。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病院院長劉冰熔教授及其團隊成員宋明洋碩士以“闌尾切除術對人體的長期影響”為題,在國際期刊《胃腸肝病學專家評論》上發表了一篇研究綜述。詳細介紹了闌尾切除術與結直腸癌、心血管疾病、膽結石、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帕金森病及其他疾病的內在關聯和演變趨勢,為人們重新審視闌尾開啟了一扇天窗。
研究顯示,目前大多數研究認為闌尾切除術與人體腫瘤的發生有關,既包括結直腸癌,還包括食管癌、胃癌和淋巴瘤等。一項對75979例闌尾切除病例和303640例未行闌尾切除術的大型隊列研究發現,闌尾缺失者的結直腸癌總發病率比對照組高14%,且這種風險在闌尾切除術后1.5—3.5年更高。
劉冰熔認為,在臨床上遇到結直腸癌風險較高(如纖維性食物攝入少、有家族史等)的急性闌尾炎病例時,應慎重選擇將闌尾切除術作為首選治療方案。
一項對4916例闌尾切除術患者和4916例未行闌尾切除術患者隨訪5年的隊列研究發現,行闌尾切除術的患者發生膽結石的風險比未行闌尾切除術的患者高1.79倍,尤其是女性患者。
劉冰熔指出,對于膽結石發病風險較高(如家族史、高熱量飲食、高劑量雌激素治療、肥胖等)的急性闌尾炎患者,應慎重選擇將闌尾切除術作為首選治療方案。
在他看來,人類所有器官均是千百年進化的結果,任何器官的存在都有其天然合理性。有些器官被認為無用那是因為人們的認知還很膚淺。正像人們很久以前根本不知道淋巴系統的重要性一樣,人類目前對人體的了解還遠遠不夠。
“現在有越來越多專家學者逐漸認識到,闌尾并不是沒什么用的演化殘跡,不是多余的器官,不應該受到冷落并被隨意割棄。”劉冰熔說。
相關推薦:
- 寒潮天氣將影響中東部 華北西部、黃淮東部等地區降溫幅度可達10度3°C以上
- 300個公共停車場實現ETC繳費 出口設置ETC專用車道和混用車道
- 秦嶺大熊貓野外種群達345只 金絲猴數量超過5000只
- 寒潮天氣繼續影響華南等地 浙閩粵等地氣溫持續下降
- “上海2000坐標系”將于2021年元旦啟用 全面保障新老坐標系平穩過度
- “用上電”到“用好電”轉變! 西藏2020年社會用電量82.45億千瓦時
- 全長28.5公里的南昌地鐵3號線開通 建設者們的“數字”“密碼”
- 重慶10086設“長輩模式” 可一鍵人工服務暢享智能化生活
- 北京市5年內將增中小學學位16萬個 累計發放市場租房補貼近10億元
- “老頑童”的解憂鋪不買可以免費玩 數十公里外也“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