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社會 > > 正文

“課外要補課,放假不放松”!“雞娃式教育”其實是家長無法應對自己的焦慮

來源:大連日報 時間:2021-04-27 09:30:14

近日,話題“媽媽暴力逼迫女兒學習被撤銷監護權”登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議。而家長在子女教育過程中的焦慮問題和“雞娃式教育”方式也成了關注的焦點。

據央視網報道,江蘇省南通市12歲女孩佳佳4歲時父母離異,跟媽媽李某一起生活。媽媽盼女成鳳心切,甚至強迫佳佳學大學英語。佳佳學習稍令她不滿意,動輒打罵、體罰。在法院發出人身保護令后,李某仍兩次用燒熱的鍋鏟將佳佳燙傷。佳佳外婆向法院申請撤銷李某和佳佳生父監護人資格。4月20日,法院作出判決,指定佳佳外婆為佳佳監護人。

記者在我市某初中學校進行隨機調查時發現,近半數孩子表示,在家中曾因學習方面的問題受過父母的責罵和體罰,只是程度輕重各有不同。由此,家長在子女教育過程中的焦慮情緒可見一斑。徐英哲告訴記者:“存在這種焦慮情緒是很正常的,畢竟大多數家長都望子成龍。但是,這種焦慮情緒需要家長學著自己消化、化解。如果因為這種焦慮情緒而遷怒孩子,甚至施暴,那就需要警惕了。”

徐英哲介紹,概括來講,“雞娃式教育”模式的形成主要有幾點原因。第一,家長無法應對自己的焦慮和恐懼。一些家長在面對孩子未來的不確定性時,會充滿焦慮和恐懼。而成績是可量化的,會帶給人確定感,所以有的家長不知不覺中便選擇通過要求孩子提高成績的辦法,來應對自己的焦慮和恐懼。越焦慮要求越高,當孩子達不到家長期待的時候,就會更加焦慮和恐懼。于是,惡性循環,最終當家長無法應對自己的焦慮和恐懼時,便會遷怒于孩子,甚至施加暴力。

第二,家長和孩子并未實現良好的分化,覺得和孩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潛意識里認定孩子成績不好意味著家長的失敗。這種一體性有時也體現在讓孩子去實現當初家長自己未達成的愿望上,讓孩子對家長的人生進行補償。這都是因為家長沒分清孩子是孩子、家長是家長,沒有尊重孩子的個人主體性。

第三,高回報預期,父母為了孩子的教育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財力,而回報不如自己的預期,也會增強對孩子的憤怒。如果父母早年經歷在溫飽線上掙扎,而今能夠給孩子提供更為豐厚的物質生活條件,也可能會覺得孩子沒有理由成績不好,這就更加降低了家長對孩子成績的接納力。

家長有焦慮情緒很正常,關鍵在于能否覺察到自己的恐懼和焦慮,能不能及時叫停、反思和化解。當高焦慮、高恐懼疊加而沒有察覺時,家長便會被這些情緒驅使導致行為失控。家長應意識到,教育是讓孩子成為自己,而不是用來應對家長焦慮、補償家長人生訴求的工具。希望家長們提升對自己的覺察力,在對孩子的期待中不要夾帶太多的私貨,避免讓孩子淪為工具和傀儡。相信任何家長都不希望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心理問題,更不希望親子關系變差。每一個孩子都很珍貴,他們生來就不必用也無法用任何數字去衡量。希望家長們有“雞娃”的精力不如多“雞”自己,別用“雞娃”掩蓋對自己人生的無能為力,無論是“青蛙”還是“牛蛙”,未來生活都有各自的坎坷和成長議題,這本就無法比較,畢竟都是自己的娃,要珍惜有限的娃在身邊的時光,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長。

“雞娃式教育”:

“課外要補課,放假不放松”,這種不斷給孩子安排興趣班、不停給孩子“打雞血”的教育方式在網絡上被稱為“雞娃式教育”。

責任編輯:

相關推薦: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投稿合作 | 法律聲明 |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2017-2020   太陽信息網 豫ICP備17019456號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514 676 113@qq.com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