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車乘客何以做到“教科書式”營救 突發哮喘女孩目前已逐漸好轉
5月7日,廣東珠海晚高峰期間,一輛B2路公交車行駛到九洲大道下穿隧道時,臨窗而坐的一名女孩突發哮喘,幾乎要失去意識。滿車乘客展現了“教科書式”營救,為醫生最后救治贏得了時間。經過及時救治,女孩的身體情況逐漸好轉。(5月12日央視新聞)
公交車、地鐵等公共場合發生人員哮喘、猝死等案例,在我們的生活中多次出現。遇到這種突發事件,第一時間搶救病患生命是很多人的想法,不過身處現場該如何發揮自身作用,未必每個人都清楚。上述事件中,全車乘客“教科書式”營救哮喘患者,給我們帶來十分豐富的啟示。
先看看這些乘客是怎么做的。有乘客大喊“有人要暈了”,及時提醒了其他人和公交司機。有乘客跑下公交車找交警求助,才有交警火速開路。有乘客打開車窗給患者透氣,有乘客按摩患者手心、掐人中,有乘客陪患者說話……抵達醫院后,有乘客背起患者跑向急診科。
同時,該公交車司機和相關交警的積極應對堪稱專業。司機獲悉有乘客暈倒后,打著雙閃燈加快速度靠右行駛,靠邊停車后查看患者情況并撥打120求助。執勤交警獲悉后,當機立斷駕駛警用摩托車在公交車前開道,在晚高峰期間為搶救患者打開一條“生命通道”。這些都具有示范意義。
我們生活在越來越安全的社會,但仍然難免發生某些不確定的事件。像上述女孩那樣突發哮喘危及生命安全,往往是不可預料的。如何應對這種突發事件,對我們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是考驗。上述事件中的乘客、司機、交警交上了合格的答卷,我們又該從他們身上學些什么?
啟示之一,全體乘客積極參與營救,體現了深厚的命運共同體意識。乘坐公交車的這些人一般沒有閑人,不是著急下班回家,就是忙于其他事情。但有人突發哮喘后,本來有不同目的的人,突然形成一種共識——“讓女孩活下來”,并為此發揮了各自的“光”和“熱”,變成“同一戰壕的戰友”。
我們每個人都是命運共同體中的一員。不僅在發生大災大難時,我們需要命運共同體意識,在他人遇到危急困難時,也需要這種公共意識。誰也不能確保自己一直生活在安全地帶,當每個人始終都有與他人命運與共的意識,及時互幫互助,很多風險都會被化解。
啟示之二是營救專業性。面對突發哮喘、猝死等急癥,醫護人員自然懂得如何科學施救。作為非專業人士不能“蠻干”,只有正確營救才有望救人一命。普通人要掌握急救常識,要么通過自學,要么接受相關培訓。從上述多名乘客的營救舉動來看,他們都具備一定的專業急救常識,這些知識來自哪里?
據報道,珠海市有關方面開展過各種形式的急救專項培訓。譬如,在社區舉辦公益講堂;在學校舉辦急救知識進校園活動;在企業舉辦專題講座等。顯然,這些專業培訓讓更多市民掌握了急救常識,讓他們能夠遇到突發急癥不逃避、不慌亂,采取正確施救方式,這都得益于“教科書式”的急救科普。
“教科書式”的案例和表述,近年來頻頻進入我們的視野。這些經典案例對我們個人學習自救和救助他人,以及對加強公共應急處置和完善社會治理,都是難得的教材。我們每個人和有關職能部門、公共機構都應當認真學習,爭做自助助人和社會善治的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