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展會 > > 正文

超九成個股上漲 北交所市場活力持續提升 世界快播報

來源:證券日報 時間:2023-09-06 15:34:10

9月4日是《關于高質量建設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后的第一個交易日,截至收盤,北京證券交易所(下稱“北交所”)217家上市公司中有215家當日股價上漲,占比99.08%。北證50指數高開高走,最終收漲5.92%;北交所當日成交額為35.13億元,較上一交易日增長82.30%。

業內人士表示,改革政策利好帶動轉板概念股和北證50指數成份股上漲,引領市場行情,績優龍頭股漲幅居前。在北交所全面深化改革落地和A股企穩的背景下,北交所擁有較大的估值修復空間。


【資料圖】

擴大投資者隊伍

優化交易機制

北交所的流動性情況,一直是市場各方關注的焦點。而本次北交所的全面改革,重點便在于改善流動性。在投資端改革方面,擴大投資者隊伍和優化交易機制兩手抓。

擴大機構投資者隊伍方面,一是完善基金公司分類監管評價機制,引導公募基金加大北交所投資力度,支持相關公募基金產品注冊和創新。二是更好發揮私募機構作用,允許除創業投資基金之外的私募股權基金通過二級市場繼續增持其上市前已持有的北交所上市公司股票。三是加大力度引進中長期資金,暢通社保、保險、企業年金等入市渠道。

開源數據顯示,目前,僅67只基金參與了北交所配置,其中指數基金16只,非指數基金51只,持股總市值27.87億元。仍有大量的存量公募基金尚未進入北交所市場。

開源證券北交所研究中心總經理諸海濱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此次政策利好有望帶動公募基金投資北交所相關主動權益基金及被動指數型基金,增量資金將為北交所流動性帶來積極影響,推動市場整體估值提升。

在優化做市交易制度方面,《意見》結合中小券商是服務中小企業主力軍的現實情況,引入新三板做市業務經驗豐富、風險管理到位的做市商參與北交所做市業務。中小券商連接中小企業,匹配性更高,有利于真正發揮北交所做市商作用;配套提供借券做市、推出盤后固定價格交易機制,進一步豐富做市庫存股風險管理工具。

據了解,做市商制度是與中小市值股票相匹配的一項交易機制。2023年2月份,北交所引入做市商制度。目前共有15家券商在北交所提供做市服務,做市標的股票60余只,覆蓋面達全市場的近三分之一,功能初步發揮,成效較為明顯。

“從做市商數量上來看,新三板合格做市商的數量是北交所的4.85倍,而做市股票數量則達到8.24倍。此輪改革進一步放開混合做市,有助于北交所做市商數量快速擴容,預計有利于提升北交所整體流動性。”諸海濱稱。

北京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北交所做市制度的差異化和優化,能夠充分發揮做市制度對北交所二級市場的重要作用,讓更多的優質新三板做市商來為北交所公司提供做市服務,為北交所注入更多的資金和流動性,為北交所公司提供更合理的定價和估值。

此外,《意見》還注重通過優化交易機制,提升投資者參與便捷性。主要體現在健全市場多空平衡機制,推出轉融通,擴大融資融券標的范圍;穩步推進啟用北交所獨立代碼號段,提高北交所股票辨識度。

從增量和存量兩個方面

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流動性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企業自身質地,好企業自帶流量。本次融資端改革,《意見》從增量和存量兩個方面,對提高北交所上市公司質量作出新部署。

新增上市公司方面,《意見》明確,一是在堅守北交所市場定位前提下,允許符合條件的優質中小企業首次公開發行并在北交所上市,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二是充分發揮新三板持續監管優勢和規范培育功能,優化新三板掛牌公司申報北交所上市的輔導備案要求,優化連續掛牌滿12個月的執行標準。三是探索建立新三板優質公司快捷升級至北交所的制度安排。

申萬宏源專精特新首席分析師劉靖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允許“符合條件的優質中小企業”首次公開發行并在北交所上市,意味著未來將有一批企業可以直接在北交所IPO,無需在新三板掛牌滿12個月。

值得關注的是,2022年11月份,北交所推出直聯機制,即未來企業在新三板掛牌滿一年后1個月至2個月內,就能實現北交所上市。

在周運南看來,北交所為降低公司申請上市的時間成本、提高上市效率、增強上市吸引力,確實下足了功夫。“優化連續掛牌滿12個月的執行標準”是對直聯機制的優化完善,直聯企業可以提前多月遞交申請,縮短排隊時間。

“預計此輪改革能夠吸引更多、規模更大的優質標的,有助于提升北交所上市公司整體的規模體量。”諸海濱分析稱,北交所堅持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市場定位進一步強化,能夠吸引更多未在新三板掛牌的優質公司,推動專精特新企業的進一步資本化。

存量上市公司方面,隨著深入推進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專項行動、持續提升公司治理規范性和信息披露質量,現有上市公司在治理能力、競爭能力、創新能力、抗風險能力、回報能力等方面均會有大幅“提質”,進一步夯實北交所高質量發展基礎。

數據顯示,2022年,北交所上市公司平均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2.1%,平均凈利潤同比增長12.2%,平均研發強度達4.46%,展示出較強的創新發展動能。

展望后市,諸海濱表示,北交所較低的流動性是估值偏低的重要原因,2022年北交所年內平均換手率為207.94%,較科創板和創業板仍有差距。隨著此輪改革的深入,低估值、“小巨人”及有轉板預期的公司,或存在新一輪重估機會。

業內人士表示,北交所改革政策影響深遠,從上市公司供給、交易制度優化、長期資金入市等多方面促進北交所的長期穩定發展,使得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主陣地”效果更加明顯。市場預計,北交所將迎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市場生態明顯改善,市場主體信心和獲得感共同提升。

責任編輯:

標簽: 新三板 做市商 上市公司 市場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