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展會 > > 正文

從嶺上人家到小康之家|資訊推薦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2023-09-11 11:07:23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郭寶林吹響鄂倫春族“鹿哨”。劉迪攝

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族鄉一個農家院飯店的院子里,主人邀請來家做客的朋友一起準備晚餐。馮劍飛攝

樺樹皮手工藝傳承人孫淑敏把鄂倫春族撮羅子做成精致的手工藝品。馮劍飛攝

鄂倫春族早年生活的場景、薩滿、漁獵文化、喜獲豐收的田間地頭……在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白銀納鄂倫春族鄉,目之所及處,一幢幢樓房墻體上,一幅幅獨具特色的民族彩繪帶著古老與文明交相輝映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族人們都說我畫出了大家的心聲,鄂倫春族的生活就是在黨的關懷下一步一步變好的。”年近六旬的關桃芳,是鄂倫春族樺樹皮鏤空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這些墻體彩繪正是出自她的筆下,族人過上幸福生活的剪影,如今被她栩栩如生地鐫刻流傳。

鄂倫春意為“山嶺上的人”,鄂倫春人世代居住于大興安嶺腹地,以打魚和狩獵為生。1953年,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大興安嶺地區鄂倫春族人下山建村定居,告別樺皮為屋、獸皮為衣、棲息山林、流離轉徙的游獵生活。70年來,這個從林海中走來的少數民族,在大興安嶺深深扎下了幸福根。

藝術源于生活。鄂倫春人下山后的幸福,鮮活地出現在關桃芳的作品中,也融注在族人歲月靜好的平常日子里。

干凈整潔的鄂族新村民房、鮮艷醒目的仿“撮羅子”民宿……漫步在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族鄉,濃郁的民族風情盡收眼底。

近年來,十八站鄂倫春族鄉利用與G331國道毗鄰的地理優勢,開發運營鄂倫春民族風情園旅游項目,使鄂倫春族鄉的文化優勢轉化為旅游優勢、經濟優勢,輻射帶動周邊餐飲接待、電商帶貨、文創產品銷售等同步增長。

“這些年,一年比一年享福!”從居住條件簡易的撮羅子、木刻楞、磚瓦房,再到窗明瓦亮、集體供暖的樓房,下山以來的居住條件讓白銀納鄂倫春族鄉80歲的孟淑卿感慨,“這擱以前,是不敢想的事。”

“冬天,晚上穿著獸皮衣服,戴著厚頂帽子睡覺,一覺醒來,臉上、帽子上都是凝結的冰霜,一個冬天都沒有辦法洗澡……”自小住在幾根木桿搭建的“尖角”撮羅子里,憶起兒時難以抵御的嚴寒,孟淑卿仍歷歷在目。

1970年,孟淑卿的女兒關愛民出生在木刻楞房子里。“傳統的木刻楞房子,沒有房間隔斷,也沒有地板,一大家人生活在一起很不方便。在我14歲那年,住上了磚瓦房,學校就建在了家旁邊,走上10分鐘就能到學校了。”關愛民說,比起母親小時候的生活,她幸福多了。

現在,孟淑卿和女兒關愛民都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鄂倫春族斜仁柱”的代表性傳承人,數十年來,她們將鄂倫春族曾經的生活生動再現,將樺樹皮文化、獸皮文化、狩獵文化發揚傳承。

孟淑卿的外孫馮鑫雨從小在鄂倫春族傳統文化的熏陶下長大,今年研究生畢業,正準備去讀博士。“13歲那年,我從磚瓦房搬進了樓房,屋子開始供暖,不用點柴燒火,乘坐汽車就能上學,生活和出行有了質的飛躍。”馮鑫雨說,上大學后,同學得知他家中的長輩是“鄂倫春族撮羅子搭建傳承人”后,每到假期都會有人跟著他回家看一看,當為同學們介紹鄂倫春族文化時,他心中滿是自豪。

對于未來的打算,馮鑫雨有著自己的想法,“鄂倫春族有語言沒有文字,一些傳統習俗和物品都需要被傳承,傳承并弘揚鄂倫春族文化是我未來最想要做的事。”馮鑫雨說,自己讀研學的就是民族學,希望盡自己綿薄之力,把鄂倫春族文化講給國人,帶向世界。

“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著勇敢的鄂倫春……”從林海間的嶺上人家到新時代的小康之家,70載歲月變遷,歌聲里的鄂倫春族依舊昂揚。(記者 張士英)

責任編輯:

標簽: 1970年 漁獵文化 撮羅子 鄂倫春族鄉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岛国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