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展會 > > 正文

從“功勛鈾礦”到“核電糧倉” 因地制宜激發新質生產力|世界微速訊

來源:新華網 時間:2024-06-10 14:31:57
新華網北京6月6日電(石海平) 這里,曾經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提供了鈾原料。

這里,正在為國家天然鈾戰略資源提供著保障。

這里,不僅精煉出我國第一塊金屬鈾錠,為第一顆試驗原子彈提供核原料,更是持續發展,承擔全國所有鈾礦的工藝研發和工程設計。

……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60周年,也即將迎來核工業創建70周年。5月27日-31日,“大國底氣從核來·重走核工業之路”媒體行活動第二條線路——從“功勛鈾礦”到“核電糧倉”啟動。

新華網記者走進中核集團,追蹤一塊鈾礦的“足跡”,去感受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實踐和高質量發展的蓬勃脈動。

功勛鈾礦“煥新”

紅墻斜瓦的蘇式建筑、富有年代感的小店、莊嚴神圣的歷史展館……漫步在全國唯一的以核為主題的小鎮——711時光小鎮,新華網記者不由地泛起想去穿一件那個年代的衣服,重生一把,體驗一下當“黃金礦工”的想法。

這是一段激情燃燒的光榮歲月。七一一礦創建于1958年,見證了中國核工業艱難起步,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第一艘核潛艇、第一座核電站提供了鈾原料,被贊譽為“中國核工業第一功勛鈾礦”。

這也是一段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建礦過程中,隊員們克服了重重困難。1960年4月采出第一批鈾礦石,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提供了合格核原料。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這一歷史性成就,有力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中國有鈾礦的地方,就有七一一礦人的身影。”作為建設較早的鈾礦,幾十年來,七一一礦為全國其他鈾礦山輸送了各類技術人員超過3000人。

2004年,七一一礦政策性關閉,逐漸沉寂在時間的角落里。作為一座礦山,它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但作為一個精神高地,卻不會被時間淹沒。

2020年,湖南礦冶局、蘇仙區人民政府共同簽署了《七一一礦區合作開發框架協議》,將七一一礦紅色文化納入郴州湘南紅文旅工作的重點規劃和精品文旅線路。

2023年,湖南郴州市、蘇仙區兩級搶抓承辦第二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的機遇,作出了“重啟七一一”的決定,在中核集團等的鼎力支持下,按照“工業風、神秘鈾、中國紅”的主題風格,盤活閑置國有資產資源,僅用9個月時間,把破舊的工業小鎮打造成為了懷舊的時光小鎮。

目前,小鎮集紅色教育、溫泉康養、工業旅游、科學普及、休閑度假于一體,圍繞七一一礦的歷史、人物、事件等,以傳統展陳為主,適當借助現代化展陳技術,做到形式與內容互相契合、與七一一礦精神內核相匹配,突出七一一礦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打造成為功勛鈾礦精神宣傳、愛國主義教育研學基地。

業態模式的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特點之一。七一一礦的華麗轉身、時光小鎮的美麗蝶變,正是中核集團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次成功展示。

核電糧倉“更新”

“它好軟啊,像黃油的質感一樣”“黃餅長這樣啊,會有輻射嗎?”當記者第一次見到黃餅時,怎么也無法把它跟核燃料的原材料聯系起來。

“我們生產的產品(黃餅)是在砂巖型鈾礦中使用地浸采鈾技術,把含鈾水溶液從礦床中提取出來,經過離子交換、沉淀一系列的工藝流程生產出來的。”現場工作人員解釋說,“產品”中的輻射含量很低,只要摸完及時洗手,是不會對人體有影響的。

如今的鈾礦,地浸采鈾產量已占全國天然鈾總產量90%以上。而作為國家天然鈾戰略資源保障的主力軍,中核內蒙古礦業是中國地浸采鈾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和實踐應用的主要貢獻者,也是中國鈾資源規?;?、集約化、智能化開發的先行者。

“我們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依托中核地浸內蒙古自治區工程研究中心、中核地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兩大省部級研發平臺,緊緊圍繞地浸采鈾資源利用率提升、數字化轉型等技術難題,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激活科技創新活力。”中核內蒙古礦業負責人陽奕漢介紹道。

2022年,國內首個數字化地浸遠程控制中心、地浸采鈾大數據智能分析中心在內蒙古呼和浩特落地。“數字化轉型不僅提升了鈾礦冶環節的生產質效,降低了生產成本,更是通過智能化生產,讓鈾礦山職工從苦臟累的戈壁、草原、大漠回歸到城市。”在中核內蒙古礦業副總經理張勇看來,這種革命性變化,打破了人跟礦走、風餐露宿的傳統生產模式,在改善鈾礦冶人生產生活環境的同時,大大增加了他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讓采鈾一線真正留得住人。

在中核通遼鈾業的現場,記者發現,滿眼望去都是草原,跟印象中的礦區完全不一樣。通遼鈾業錢家店礦區經理李喜龍介紹說:“我們的鈾礦床就在這片草場的地底下,可謂是有礦不見礦,采礦不見形。在采礦區地表的土地,生態環境保護良好,牛羊可以肆意地在上面吃草,完全看不出茫茫的草原下竟是一片采鈾場。”

通遼鈾業建成我國首座自主研發建設的環境友好型地浸鈾礦山,是國內第一個實現采用CO2+O2原地浸出采鈾工藝工業化生產的地浸采鈾礦山,為我國綠色鈾礦山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管理和運行經驗,在天然鈾行業內率先實現了從資源勘探、開發、生產和銷售等全流程與市場接軌,成功探索了一條鈾與非鈾產業合作開發鈾資源的新路子,為鈾礦大基地建設提供了資源保障。

陽奕漢表示,未來,中核內蒙古礦業將以鄂爾多斯盆地、二連盆地、松遼盆地鈾礦資源為依托,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全力推進綠色鈾礦大基地建設,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

在這座核電糧倉,記者看到了鈾礦從地下淬煉到地上起舞的過程,這是鈾礦采冶技術的選代更新、智慧礦山建設的進步升級,也是新質生產力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的生動圖景。

礦業科技“創新”

畫面上,不斷跳躍出新的數據,可視化圖表也隨著數字而改變形狀。這就是鈾礦采冶生產管控平臺。該平臺打通了總部到生產現場的數據通道,通過數字化賦能,實現了千里之外,快速掌握,構建了數據云端大腦。

這只是中國天然鈾采冶技術引領者——中核礦業科技無數個從實驗室“走出來”的科技創新之一。“中核礦業科技在66年的發展歷程中,取得多項重要的成就。”中核礦業科技黨委書記、董事長閔蘋如數家珍:精煉出我國第一塊金屬鈾錠,為第一顆試驗原子彈提供核原料;創建了我國鈾釷鐳濕法冶金技術體系,承擔全國所有鈾礦的工藝研發和工程設計;開創了砂巖型鈾礦地浸開采的中國研究,推動天然鈾產業重大轉型升級;打造了數字化鈾礦山,實現“千里之外、一屏掌控、一鍵采鈾”……

科技成果只有同礦山需要、市場需求相結合,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中核礦業科技大力推動礦山數字化轉型升級研究,研發了集基礎數據錄入系統、分析化驗系統、動態數據管理系統等5大應用系統于一體的地浸采鈾數據集成共享平臺,集中度達95%以上,實現礦山數據互聯互通;構建了地浸井場物理—化學耦合溶質運移模型,擬合度近90%。

在最新技術的加持下,我國地浸采鈾的產能和人均生產率均提升10倍以上,實現了從“百人一噸礦”向“一人多噸礦”的跨越式發展。在非常規鈾資源利用方面,鈾鉬、鈾稀土等多金屬綜合回收技術實現了產業化應用。

以改革激活創新主體,以制度保障成果轉化。2021年,中核礦業科技在全集團中率先發布《“揭榜掛帥”項目實施辦法》,發布首批4個“揭榜掛帥”項目榜單。如今,“揭榜掛帥”項目現已取得階段性進展:突破了以火箭推進劑作為能量來源的高能氣體致裂工藝,為內蒙古巴音青格利特大型砂巖鈾礦高效開發提供技術支撐;解決了高氟羥硅鈹石鈹回收率低的難題,為新疆白楊河鈾鈹礦開發奠定堅實基礎。

“揭榜掛帥”給才華更多橫溢機會。中核礦業科技在探索中闊步前行,逐步形成可操作、可推廣的科研項目立項模式,疏浚公司創新發展之路。

標準是國際科技競爭的高地。2024年5月6日,由中核礦業科技主導的鈾礦冶環境修復領域首個國際標準《Principles of determination of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targets for in-situ leaching uranium mining》(地浸采鈾地下水修復目標確定原則)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成功獲批立項。

該國際標準的成功立項,填補了鈾礦冶環境修復領域國際標準的空白,對后續加快我國鈾礦冶環境修復技術和標準化成果國際推廣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目前,我國鈾礦采冶正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推動第四代鈾礦采冶技術跨越式發展,進一步筑牢我國核工業基石。我國的鈾足跡,見證了礦業科技的每一次飛躍,從人工開采到智能化精準開采,從核燃料到清潔能源的深度利用。

鈾塊,正以全新的面貌,融入到新質生產力的大潮中。面向未來,中核集團將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以科技創新催生產業新動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書寫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篇章。

責任編輯:

標簽: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岛国精品在线